三國.趙雲.張遼

2008-04-19 4:47 am
三國時代,趙雲冷靜點,還是張遼冷靜點?何以見得?

回答 (3)

2008-04-23 12:46 am
✔ 最佳答案
故事裡的張遼威加合肥,正史裡則為陳壽所重,其為人自必有過人之處。今論之。
史言其與徐晃「備詳」,為曹營大將之佼佼者。但若參照遼從平昌豨之事,以早期論則不然也:
「袁紹破…遼…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儀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這段記述,曹操謂其「非大將法」,可有兩種解釋,包括:
1) 認為其以「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為引,假借主公之名而勸降,是越權;
2) 認為其「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是犯險,也有失為將之威儀。
由此可看出,其在誠信方面仍有待加強。而戰術方面,其以城裡射出的箭的稀疏去判斷戰況,從而計劃游說昌豨出降,則可見其對形勢的觀察是細緻的,且具有斷事明快的信心。這點,在兵變等危機中尤甚重要:
「時…遼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
而在合肥,他除了捕捉戰機準確無誤外,更可見其氣概:
「太祖…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被甲持朝,先登陷陳…至權麾下。權…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有此武功者,魏將除曹仁外寥寥無幾。張遼能與死士共甘苦,實有李廣之風。在討伐陳蘭一役中,可見其領奇兵實力的大蓋:
「陳蘭…叛,太祖遣…遼…討蘭。成偽降禁…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
從上述諸條得出的結論是:張遼乃一逐步成長型的將領。在後期,張遼基本上已能獨當一面,無奈將兵者多為曹魏宗室,故只可屈居副職。若能讓張遼成為大軍統帥,其用兵未嘗亞於子孝。

2008-04-22 16:47:49 補充:
備曰:「雲乃一身是膽」但由於本人對蜀漢之歷史未有熟識, 不能論及。

2008-04-30 17:12:02 補充:
foris123456 網友的行為將會受到互聯網所有歷史愛好者及維基百科所鄙視
2008-04-30 11:52 pm
看出趙雲冷靜的事件:

1)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打敗夏侯淵,於是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黃忠便領軍出擊。但黃忠過了約定的時間仍未回來,趙雲便帶數十騎出了兵營的圍柵查看情況,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雲遭到敵人攻擊,聲勢逼人。趙雲且戰且退。曹軍憑藉數量優勢將趙雲包圍起來,趙雲便突圍並退入蜀軍的圍柵內。此時曹軍已追至蜀軍的圍柵, 趙雲下令大開柵門,然後令蜀軍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情況,便向後退卻。此時趙雲下令打響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蜀軍以弩箭射向曹軍,曹軍為之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

從這事中看出趙雲面對敵軍,也很冷靜。


看出張遼冷靜的事件:

1)曹操派遣張遼跟隨夏侯淵討伐東海的昌豨。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歷經數月,糧秣將盡,張遼向夏侯淵說:「數日以來,當我每次行於重圍以外時,昌豨都會特別注視着我。而且其軍所發矢石越來越稀少,此必是昌豨不求力戰。我希望能跟他商談,試探一下他的實情。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豈非更好?」於是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着我前來傳達。」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表示:「曹公正想以德政懷兼四方之眾,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賞。」昌豨聽罷答應投降。張遼於是隻身上三公山,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便隨之往見曹操。

從這事中看出張遼深入虎穴,也很冷靜。

2)當時荊州未定,曹操派張遼還駐長社。出發前,軍中有人謀反,全軍混亂。張遼對左右說:「不要亂動。這不會是全營的人都發生動亂,必定有製造叛亂的人,想要引起其他人的騷動而已。」便令軍中不是反叛的人立刻坐下。接着張遼率領數十兵,立於陣中。不一會,即查獲生事者的頭領,並將其斬殺。

從這事中看出張遼面對部下叛亂,也很冷靜。
參考: 維基
2008-04-20 12:04 am
趙雲的歷史評價:

「關張馬黃趙傳」陳壽的傳評「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12]、滕[13]之徒歟?」
「鄧張宗楊傳」引楊戲《季漢輔臣贊》「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雲別傳》引後主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聰,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忘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唐朝大臣薛登上疏時引前代故事曰:「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撝;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宋朝蕭常: 「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元朝郝經:「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輙中。」
清安溪先生李安地:「灌摧項羽於垓下,滕脫孝惠於彭城,比於定軍當陽之事。」
清文史學者姜宸英:「趙關張及武侯之後。先後殉國。一時君臣相得之雅。奕世猷同。休戚千載。而下為之慨慕不已。」
清學者王複禮:「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語雲,膽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圓而行欲方。其順平之謂乎。」
盧弼《三國志集解》:「樊氏國色,而子龍不取,賢於關羽之乞娶秦宜祿妻去遠矣。」
依趙雲所得到的諡號和評論,歷史中的趙雲形象亦是文武雙全、忠勇兼備的:他一方面是嚴肅厚重、強摯壯猛、克服戰禍、救主於危難的猛將,一方面又是柔賢慈惠、執事有班、統時選士、跟隨先主經營天下的開國忠臣。趙雲的這種表現,正好符合傳統儒家社會對武將和人臣的要求,因而特別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在民間說書人和劇作家、小說家的口述和演義之下,趙雲慢慢成為一個近乎完美的夢幻武將。
一個例子是在《三國演義》中,當劉備被東吳陸遜打敗而危急時,得到趙雲的救援,他一登場就刺殺東吳大將朱然,並迫使陸遜主動退讓。 而事實上根據歷史,朱然和陸遜未曾和趙雲交戰,朱然後來官至吳大司馬,安享天年。而演義對此段歷史的顛倒改寫,讓趙雲為蜀漢復仇,令以蜀為正統主角的讀者感到痛快淋漓,出了一口氣。
趙雲在傳統民間說書人的三國武將武勇排名中經常名列前十名之一,而近代毛澤東[14]曾有一呂二趙三典韋的說法,更是將趙雲的武勇地位提高到三國第二的程度。而《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更進一步讓趙雲成為文武雙全、忠勇兼備的古代將領典範,時至今日,在各種影視媒體和動漫遊戲的大力介紹推廣之下,「常山趙子龍」已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的古代勇將代名詞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27: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8000051KK024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