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故事裡的張遼威加合肥,正史裡則為陳壽所重,其為人自必有過人之處。今論之。
史言其與徐晃「備詳」,為曹營大將之佼佼者。但若參照遼從平昌豨之事,以早期論則不然也:
「袁紹破…遼…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儀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這段記述,曹操謂其「非大將法」,可有兩種解釋,包括:
1) 認為其以「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為引,假借主公之名而勸降,是越權;
2) 認為其「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是犯險,也有失為將之威儀。
由此可看出,其在誠信方面仍有待加強。而戰術方面,其以城裡射出的箭的稀疏去判斷戰況,從而計劃游說昌豨出降,則可見其對形勢的觀察是細緻的,且具有斷事明快的信心。這點,在兵變等危機中尤甚重要:
「時…遼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
而在合肥,他除了捕捉戰機準確無誤外,更可見其氣概:
「太祖…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被甲持朝,先登陷陳…至權麾下。權…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有此武功者,魏將除曹仁外寥寥無幾。張遼能與死士共甘苦,實有李廣之風。在討伐陳蘭一役中,可見其領奇兵實力的大蓋:
「陳蘭…叛,太祖遣…遼…討蘭。成偽降禁…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
從上述諸條得出的結論是:張遼乃一逐步成長型的將領。在後期,張遼基本上已能獨當一面,無奈將兵者多為曹魏宗室,故只可屈居副職。若能讓張遼成為大軍統帥,其用兵未嘗亞於子孝。
2008-04-22 16:47:49 補充:
備曰:「雲乃一身是膽」但由於本人對蜀漢之歷史未有熟識, 不能論及。
2008-04-30 17:12:02 補充:
foris123456 網友的行為將會受到互聯網所有歷史愛好者及維基百科所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