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屋的祠堂(10點即入)

2008-04-18 11:30 pm
1.我想問下有關曾大屋既祠堂對於居住係果度既人有咩意義?(依家同以前都要)
2.曾大屋既祠堂既作用係d咩?
3.曾大屋既祠堂有咩規定同埋條例架?
4.曾大屋既祠堂以前既規定有冇變?有冇影響?
5.曾大屋既祠堂作用有冇保留到?

回答 (1)

2008-04-18 11:38 pm
✔ 最佳答案
位於沙田博康附近的曾大屋,面積約五千平方米,是香港僅存的大型客家圍村之一。曾大屋原名「山下圍」,意思為獅子山下的圍村。曾大屋約於一八四八年開始興建,至一八六七年建成,歷時近二十年,而屋主正是當時富甲一方的曾貫萬。
 據說曾貫萬原為惠州客家人,家產遭人霸佔,迫不得已遷居到香港島亞公岩,以打石維生,其後經營生意致富,成為香港著名的殷商。關於曾氏致富的傳說頗多,有傳他的妻子在河邊洗衣服之際,遇上了官府追捕賊人,賊人倉卒間留下幾罐鹹魚托她保管。數月後,一家人見沒有人取回罐子,好奇之下,打開罐子一看,發現鹹魚之下竟是金銀財寶,曾家便在一夜之間致富。姑勿論傳說是真是假,曾氏致富後,有意購置田產,安居樂業,倒是千真萬確之事。他到過港島和九龍不少地方,也找不到理想的地點,後來到了今日沙田獅子山下的一處村落,見其山明水秀,風水甚佳,便決定在此購地建屋,這就是今日曾大屋的由來。
 此後,曾氏在今日城門河一帶購買了大量田地,又注重子弟的教育,希望族中能取得功名,提高社會地位。清同治年間,曾貫萬的侄兒曾蘇中舉,當時駐守九龍寨城的大鵬協副將張玉堂到訪曾大屋時,更親題「文魁」的橫匾,以示表揚,而這塊橫匾今日仍掛在大屋正廳的牆上。此外,曾貫萬又透過捐納,獲朝廷封為直奉大夫,於是曾大屋又有了「大夫第」的稱號。所謂「大夫」,本是屬文職散官之一,後來變成封贈用途,甚至可通過捐納而獲得。就目前所知,本港擁有大夫官銜之人的府第,除了元朗新田的大夫第外,就只有沙田的曾大屋。
 曾大屋是長方形的客家圍屋,以青磚和麻石建成,建造得非常堅固。圍屋四角都設有望樓,作為防衛之用。各望樓的屋頂都有一枝鐵三叉,據說有辟邪作用。大屋北面設有三個入口,中間的稱為正門,除了有十一枝七呎長的酸枝木及鐵枝構成的橫柵外,更有兩扇巨大的鐵門保護,以防盜匪。整間圍屋由前到後分三部分,從正門而入,先到前廳,即昔日是停轎、拜帖和通傳的地方;再入的中廳為議事廳,這裡擺放了一件十分珍貴的古物,就是曾貫萬七十大壽時,其侄曾蘇及一班官員送給他的的賀壽屏風;大屋最後的一排為神廳,是舉行祭典及儀式的地方。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03: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8000051KK012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