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與面譜
中國傳統戲曲發展源遠流長,而且具藝術特色。戲曲始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長時期的演進,形成了今天的中國國粹—中國戲曲藝術。看過中國戲曲演出的觀眾,也會對演員華麗的服飾及塗紅畫綠的面譜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亦是中國傳統戲曲別樹一幟的標記。
面譜之溯源
面譜與唐代「大面」劇頗有淵源。話說北齊蘭陵王性情勇猛善戰,但因相貌太俊美,不足以威嚇敵人,所以便戴上面木刻的假面,勇冠三軍。唐代《蘭陵王入陣曲》戲曲,仿效北齊蘭陵王指揮出擊的故事,演員戴上面具演出。面譜便開始在戲曲中出現。
臉上的藝術—面譜
時至今日,面譜的作用可表現劇中人物的面容和性格特徵、豐富舞台的色彩,亦強化演出的效果。故此面譜顏色的運用和勾繪的式樣,皆有特別的含意,也可分辨角色忠奸,令觀眾易於掌握故事內容。其中的例子:
紅色象徵忠勇,代表人物有關羽;
粉紅色象徵年老氣衰,代表人物有袁紹;
金銀色象徵神怪人物或番邦將帥,代表人物有二郎神;
白色象徵奸詐,代表人物有曹操;
黑色象徵剛直、鐵面無私,代表人物有包拯。
資料來源Sources:
《中國戲曲臉譜藝術 = The art of face painting in Chinese music-drama》/ 張庚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南昌:江西美術,1993。
《國劇臉譜藝術》/ 曹國麟撰述。台北:漢光,1984。
《中國戲劇史圖鑑 = Pictorial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北京:人民音樂,2003。
Websites:
http://hk.geocities.com/chanwai747/3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