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慈母」最早的出處是?
“慈母”最早現身於記有周代禮儀的《儀禮喪服》:“父卒則為母,繼母如母,慈母如母。傳曰: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之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為子。』命子曰:『女以為母。』」若是,則生養之,終其身如母。死則喪之三年如母,貴父之命也。”
2.「慈母」最早的定義是?
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後,其父令別的妾撫育,此別妾就是此子的慈母,兼且又是其繼母。跟據《儀禮喪服》解釋,「慈母」有以下特徵:(一)小妾(二)沒有兒子(三)丈夫有另外的妾,且這個妾恰好逝世並遺下一子。此時丈夫便會要求這妾侍撫養剛喪母的兒子,充當起「慈母」的責任。「慈母」死後,受撫養的兒子須為其守孝三年,如同親母。
但在《南朝梁書列傳四十二》內,又從《儀禮》中詮釋另兩項「慈母」之解:
「《禮》言慈母,凡有三條:一則妾子之無母,使妾之無子者養之,命為母子,服以三年,《喪服齊衰章》所言慈母是也;二則嫡妻之子無母,使妾養之,慈撫隆至,雖均乎慈愛,但嫡妻之子,妾無為母之義,而恩深事重,故服以小功,《喪服小功章》所以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者,明異於三年之慈母也;其三則子非無母,正是擇賤者視之,義同師保,而不無慈愛,故亦有慈母之名。師保既無其服,則此慈亦無服矣。」
第二種解法:嫡妻已喪,而丈夫命其妾侍照料其子;然則雖關懷備至,但因無母之名份,故死後為其準備「小功服」(《儀禮喪服》載,喪服分五等,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合稱為五服),守孝五個月(《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五月者)。她們亦稱「庶母慈己」者。
第三種解法:該兒子並非無母,只是選擇身份低賤的人負責照顧他,而她的身份正等同於在皇帝身邊輔助的官員(師保);但因其又有像「慈母」那份慈愛,故亦稱「慈母」。對於這類「慈母」沒有預備任何類型喪服。
3.「慈母」詞義慢慢改變的時候是?
以下列出一系列春秋至漢朝的典籍,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慈母」兩種解釋均早已存在。
作原意解釋的「慈母」,例子有魯昭公為其「慈母」準備喪服一事:
(1)又《禮記曾子問》:「孔子曰:“…昔者,魯昭公少喪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喪之,有司以聞,曰:‘古之禮,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公弗忍也,遂練冠以喪慈母。喪慈母,自魯昭公始也。」
另亦有以下例子:
(1)《荀子禮論篇》:「乳母、飲食之者也,而三月;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月;君,曲備之者也,三年畢乎哉!! 」
(2)另外戰國時期魏國亦有叫芒慈母的女姓。據西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魏芒慈》云,芒慈母為芒卯之後妻,育有三子;但芒卯之前妻已死,亦遺下五子,他們本亦不喜歡芒慈母。後來因她挽救被叛死刑的前妻兒子,才得以改善和五子的關係;她亦教化八子,使他們成為魏國的大夫卿士。這應是其稱為「慈母」之因。
然而在差不多同時期,其實「慈母」也早已趨向有慈祥的母親之意,如:
(1)《韓非子.說林》:『惠子曰:羿執鞅持扞,操弓關機,越人爭為持的。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閉戶。故曰:可必,則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則慈母逃弱子。』
(2)《呂氏春秋具備》:『三月嬰兒,軒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鉞在後,弗知惡也,慈母之愛諭焉,誠也。故誠有誠乃合於情。』
(3)《管子形勢解》:『弱子,慈母之所愛也…故曰:“生棟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箠。”』
這裡的『弱子』是弱稚、幼小孩童之解,因此『慈母』相對應是相對解作慈愛母親之意。又謂『三月嬰兒』受到『慈母』之寵愛,這當是指其親生母親而非繼母,方合情理。
又《韓非子.顯學第五十》云:『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嚴家』對『慈母』,表明了這裡的慈應是解作『慈祥』之意,亦見證『慈母多敗兒』的緣由。
及至漢到三國時代,其實普遍已解作「慈祥的母親」:
(1)漢劉向《戰國策卷四秦二秦武王謂甘茂》:『人告曾子母曰: “曾參殺人。”…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2)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3)漢揚雄《方言》:『故傳曰:慈母之怒子也,雖折呉笞之,其惠存焉。』
(4)三國魏曹植《當牆欲高行》詩:『眾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憤憤俗閒,不辨偽真。』
以上(1) (2) (4)的例子,是有關『孟母三遷』及曾子『讒言三至,慈母不親』的事,當中的『慈母』,相信大家不會懷疑是指其親生母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