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 紹 將 軍 澳 { 急 ! ! }
我 想 要 將 軍 澳 的 簡 介 ~ 十 萬 火 急 ! ! !
回答 (2)
將軍澳本來是一個由魷魚灣、坑口、調景嶺等地包圍的海灣,早在13世紀的明朝就已有人在這裡定居[1]。
從前關於將軍澳的英文譯名有一段爭議,有些人主張使用英文舊名Junk Bay(意為垃圾灣或帆船灣),又有些人主張採用英文新譯Tseung Kwan O。到了近年才漸漸統一稱為Tseung Kwan O稱呼陸地部分,但海灣仍多以Junk Bay標示。
將軍澳的名稱的正確來源並不可考,據說是在明朝時候某位將軍敗走到今將軍澳現址,最後傷重死去。後人為紀念這位將軍,除在原地安葬該將軍外,還把安葬地稱作「將軍澳」以作紀念。
以前將軍澳是一個人煙稀少的海灣,只有坑口村才有較多人口,另外在海灣北面盡頭有將軍澳村。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港英政府在將軍澳開山填海發展成將軍澳新市鎮,將軍澳成為香港第七個新市鎮,先在寶林和山上的翠林建公共屋村,然後是坑口—厚德邨,最後輪到尚德邨及市中心一帶,和將軍澳南。
將軍澳於1982年正式被香港政府發展為新市鎮,並分為三期發展。第一期發展的有寶琳、翠林,第二期發展的為將軍澳中心、坑口,第三期發展的為調景嶺。
在未來,將軍澳第56區將會成為未來政府重點發展的地區,該地區將會興建室內單車場、大型運動場等。
將軍澳新市鎮是香港的第三代新市鎮之一,屬於西貢區,位於觀塘和清水灣之間。發展可追溯至1980年代中,現人口而由當初的不足一萬,迅速增加至現時約31萬。跟隨將軍澳市的不斷發展,區內房屋、學校、社區、康樂設施及交通網路亦逐步發展,地下鐵路將軍澳支線通車後,將軍澳新市鎮的對外交通更加完善。
整個將軍澳新市鎮大部份的土地都是從填海得來,除了近山及較早開發的土地以外,其他地方大多數都是靠堆填得來,而將軍澳填海區亦是從前全香港最大型的垃圾堆填區,但現在已全數填滿,所以只收集可以用在堆填區表面的建築廢料,而不再接收家居廢物。
將軍澳新市鎮可分為八個區域,包括寶林、翠林、坑口、將軍澳市中心、調景嶺、小赤沙、大赤沙及百勝角。新市鎮當中最早開發的是翠林、康盛花園一帶,其次到寶林、景林一帶。1990年代中期,待坑口一帶的原居民遷走之後,政府在當地興建厚德邨,並用來安置原來在調景嶺的居民及牛頭角臨屋區的住戶。將軍澳市中心一帶的尚德邨、唐明苑等在1990年代後期才開始入伙,並開始發現新填海區的不平均沉降問題。調景嶺在所有居民遷出之後全數拆卸,並進行移山填海工程,是現時將軍澳最新發展的區域。此外,該區尚有將軍澳南的填海區(寶盈花園對出空地)及清水灣半島(地理上並不在清水灣)一帶尚未發展。現時將軍澳的發展主要是房屋及社區設施。
將軍澳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新界西貢區西南部。將軍澳的沿岸亦稱為將軍澳,本為一人煙稀少的鄉村地區,現已被發展成將軍澳新市鎮。
將軍澳是一個由魷魚灣、坑口、調景嶺等地包圍的海灣,早在13世紀的明朝就已有人在這裡定居。以前將軍澳是一個人煙稀少的海灣,只有坑口村才有較多人口,另外在海灣北面盡頭有將軍澳村。
將軍澳的名稱的正確來源並不可考,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清朝時此海灣常有走私船出沒,朝廷便派一名將軍鎮守此地打擊走私活動,故名「將軍澳」。另一說法是,在明朝時候某位將軍敗走到今將軍澳現址,最後傷重死去。後人為紀念這位將軍,除在原地安葬該將軍外,還把安葬地稱作「將軍澳」以作紀念。
從前關於將軍澳的英文譯名有一段爭議,有些人主張使用英文舊名Junk Bay(意為垃圾灣或帆船灣),又有些人主張採用英文新譯Tseung Kwan O。到了近年才漸漸統一稱為Tseung Kwan O稱呼陸地部分,但海灣仍多以Junk Bay標示。
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港英政府在將軍澳移山填海,發展將軍澳新市鎮,使將軍澳成為香港第七個新市鎮。將軍澳分為三期發展。第一期發展的有寶琳、翠林,第二期發展的為將軍澳市中心、坑口,第三期發展的為調景嶺。在發展市鎮的同時,將軍澳亦成了垃圾的堆填重地,開闢了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和將軍澳第二∕三期堆填區。雖然兩者已經先後關閉,但現時依然有運行中的新界東南堆填區。相比香港其他地區,將軍澳要處理的垃圾要多得多。
在未來,將軍澳第56區將會成為特區政府重點發展的地區,該地區將會興建室內單車場、大型運動場等。
收錄日期: 2021-04-19 17:00: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5000051KK022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