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源

2008-04-14 9:07 pm
端午節的來源,端午節的來源,端午節的來源,端午節的來源

回答 (3)

2008-04-14 9:46 pm
✔ 最佳答案
端午節的來源
傳說屈原生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從事政治活動,曾得到楚懷王的信任。楚懷王任命他做左徒,這是僅次於宰相的大官,負責國家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在楚國的西邊有一個秦國,十分強大。楚國經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楚國國王和一些沒落貴族主張投降秦國;而屈原卻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
開始,屈原的這一個主張得到楚懷王的讚賞;後來,在秦國的挑撥和楚國舊貴族的堅決反對下,楚懷王不支持屈原的正確主張,而且對屈原十分冷淡。楚懷王死後,他的兒子頃襄王當了國君。他聽信舊貴族的挑撥,乾脆把屈原流放到外面去。五十多歲的屈原,被迫離開京都到處流浪,路上他看到楚國人民的艱難生活,寫下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作品,為文學寶庫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楚國京都郢被秦軍攻破了。國破人亡,六十多歲的屈原感到絕望,他一心救國的心願落空了。在苦悶之中,他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湖南長沙附近的汨羅江自殺了。
當地人民對屈原的愛國熱忱一直十分欽佩,當聽到他投江自盡的消息後,都紛紛來到汨羅江進行撈救。人們駕著一隻隻小船順流而下,一直撈救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這麼大的洞庭湖,水天茫茫,沒有大船,怎麼能繼續尋找屈原的屍體呢?正當大家十分焦急的時候,突然天色驟變,下起瓢潑的大雨。

圖片參考:http://www.hkmes.com/metho/five/001.jpg

龍舟競渡
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設這日為端午節,人們都會在這日進行龍舟比賽,特別是南方水鄉,都要舉行規模巨大的龍舟競渡比賽。
古時候,競渡的龍舟造得十分考究。它大都用松木製成,船身窄而長,船前建龍頭,船後鑿龍尾,船的兩旁刻畫龍紋,遠遠望去,儼然是一條昂首翹尾的巨龍。
龍舟競渡比賽開始於漢代。漢代人們認為龍是一種既能登天,也能潛於水底的龐然怪物。在端午節這天舉行競渡活動時,人們把龍的圖案裝飾在競渡的船上,一直流傳到今天。
唐代詩人張建封寫了一首《競渡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這首詩對一千多年前的龍舟競渡的情景,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比賽時,龍舟上彩條飛舞,旗傘奪目;一聲號令,河中水浪翻滾,龍舟飛馳;岸上,鑼鼓喧鬧,萬人喝彩。鼓聲越來越急,終點越來越近,轉瞬之間,龍舟已躍過去了。

圖片參考:http://www.hkmes.com/metho/five/002.jpg

粽子起源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
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有一個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疊,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於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2008-04-14 9:30 pm
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22.gif

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近人聞一多之《端午考》則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用樹葉包裹,扔向水裏,並在急鼓聲中划著裝飾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競渡,後來此項活動演變為吃粽子和賽龍舟。其後亦有學者提出端午節是由遠古越人(今浙江紹興一帶)的新年演變而來的。
根據有關典籍的記載,端午本為"端五",先秦時代人們已視五月五日為不祥之日,其後並逐漸約定俗成於當天以朱索(結股五色絲)和五色桃印等懸於門上、繫五色絲於臂上、掛紙書赤靈符於胸口前等,亦習慣以蘭草這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草藥沐浴,足見最初的端午節風俗應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原始崇拜、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最富影響力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從歷史上的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http://www.chiculture.net/1302/html/1302festivals_b04a.shtml
習俗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22.gif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鐘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B%AF%E5%8D%88%E7%AF%80&variant=zh-tw

圖片參考:http://poh.activehack.com/images/image010.gif
2008-04-14 9:10 pm
龍舟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在中國也叫做端午節。端午節是要紀念西元前三世紀在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最忠誠的大臣,它是皇帝身邊最受到敬重和信任的諫言者,也是最受到皇帝寵愛的大臣。他反對朝廷內部的貪污及腐敗,他的正直和智慧得罪了不少王公貴人。最後他們陷害了屈原,使得皇帝在也不聽信屈原的諫言。不久之後,屈原被驅逐出楚國境內,在流放的時間內,他寫了許多的詩,抒發他的悲憤及愛國憂民之情。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離騷」,描寫他在尋找一位肯聽諫言的君王,在他三十七歲那一年,他抱著一顆石頭投入汨羅江中自盡,人們知道屈原的正直,就趕到江邊去救他,他們搭著船努力地在江中尋找他,但是已經無法發現他的蹤影,每年龍舟賽就是為了紀念當初以船救屈原的一種慶祝方式。

  當大家已經知道無法救到屈原時,當地的居民就把煮熟的米飯投至江中給屈原,但是有一天,屈原託夢給一位漁夫,他說河裡的魚吃掉了那些投入江中的米飯,所以第二年,人們就開始將煮熟的米飯以竹葉包起來,就是今日眾所皆知的粽子。

  關於粽子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當人們在江中找不到屈原的身體時,而當地的漁夫夢到江中的魚在吃屈原的身體,當地的居民為了不要讓屈原的身體被魚吃掉,於是想到了一個方法,如果江中的魚不會餓肚子,他們就不會吃屈原的身體了。於是居民就將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希望魚兒們不要吃屈原的身體。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5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4000051KK008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