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端午節的來源
傳說屈原生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從事政治活動,曾得到楚懷王的信任。楚懷王任命他做左徒,這是僅次於宰相的大官,負責國家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在楚國的西邊有一個秦國,十分強大。楚國經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楚國國王和一些沒落貴族主張投降秦國;而屈原卻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
開始,屈原的這一個主張得到楚懷王的讚賞;後來,在秦國的挑撥和楚國舊貴族的堅決反對下,楚懷王不支持屈原的正確主張,而且對屈原十分冷淡。楚懷王死後,他的兒子頃襄王當了國君。他聽信舊貴族的挑撥,乾脆把屈原流放到外面去。五十多歲的屈原,被迫離開京都到處流浪,路上他看到楚國人民的艱難生活,寫下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作品,為文學寶庫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楚國京都郢被秦軍攻破了。國破人亡,六十多歲的屈原感到絕望,他一心救國的心願落空了。在苦悶之中,他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湖南長沙附近的汨羅江自殺了。
當地人民對屈原的愛國熱忱一直十分欽佩,當聽到他投江自盡的消息後,都紛紛來到汨羅江進行撈救。人們駕著一隻隻小船順流而下,一直撈救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這麼大的洞庭湖,水天茫茫,沒有大船,怎麼能繼續尋找屈原的屍體呢?正當大家十分焦急的時候,突然天色驟變,下起瓢潑的大雨。
圖片參考:
http://www.hkmes.com/metho/five/001.jpg
龍舟競渡
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設這日為端午節,人們都會在這日進行龍舟比賽,特別是南方水鄉,都要舉行規模巨大的龍舟競渡比賽。
古時候,競渡的龍舟造得十分考究。它大都用松木製成,船身窄而長,船前建龍頭,船後鑿龍尾,船的兩旁刻畫龍紋,遠遠望去,儼然是一條昂首翹尾的巨龍。
龍舟競渡比賽開始於漢代。漢代人們認為龍是一種既能登天,也能潛於水底的龐然怪物。在端午節這天舉行競渡活動時,人們把龍的圖案裝飾在競渡的船上,一直流傳到今天。
唐代詩人張建封寫了一首《競渡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這首詩對一千多年前的龍舟競渡的情景,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比賽時,龍舟上彩條飛舞,旗傘奪目;一聲號令,河中水浪翻滾,龍舟飛馳;岸上,鑼鼓喧鬧,萬人喝彩。鼓聲越來越急,終點越來越近,轉瞬之間,龍舟已躍過去了。
圖片參考:
http://www.hkmes.com/metho/five/002.jpg
粽子起源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
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有一個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疊,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於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