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故宮的故事(急)

2008-04-13 10:11 pm
同上
有關故宮的故事(唔好太長)
故宮位置,歷史和傳說或故事
更新1:

係古代的故事,唔係革命時代

回答 (3)

2008-04-14 12:17 am
✔ 最佳答案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大事記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複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明末清初任職工部40年官員周九依十分之一縮小比例模型,重建紫禁城成功,此後歷時14年放大原比例復建,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10月10日,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台灣。
1949年1月,北平局勢穩定後,故宮得到了修養。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政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8-04-14 4:30 a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7/Forbidden_City_Beijing_Shenwumen_Gate.JPG/350px-Forbidden_City_Beijing_Shenwumen_Gate.JPG

故宮博物院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故宮內的博物館,1925年10月10日在原明清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
歷史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取消清帝溥儀帝號並將其逐出紫禁城。李石曾先生當即建議設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宮善後委員會,並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將1200余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
1933年華北形勢突變,於是國民政府命令:故宮南遷文物。當時共計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本院也留有相當多的珍品。後來南京政府曾下令馬衡院長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經火車運至南京,後因八年抗戰,日本入侵南京且展開屠殺,故宮文物再向西遷,分為北、中、南三路經火車和水運經三年多至四川。後抗戰勝利,故宮文物又再度運回南京馬院長遂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後來一箱也未運走。但南遷文物後來運台2972箱,占南遷箱件數的22%。國民黨向臺灣運文物,因戰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於運輸艦艙位餘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內地,但運至台灣的文物皆為精挑細選的文物,所以意義仍十分重大。而四散中國各地的古物已在1970年待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但在大中華地區仍有包括台北故宮、瀋陽博物館、南京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等有收藏故宮文物。而全世界各地擁有故宮文物的地方仍十分多,而故宮也希望在未來能儘可能的將許多中國千年珍貴的古物回歸中國。
為了安置運抵臺灣的2972箱文物。於是,國民政府在1965年11月12日位於台北市士林區雙外溪設立中山博物院,為了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所區分,所以通常稱為「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事記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後,於外廷成立了古物陳列所。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驅逐清帝溥儀。溥儀在離開紫禁城之前已經開始有計劃的偷運故宮文物,截至他離開紫禁城,共計將1200余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
1925年6月29日,國民政府委員會成立逆產處理委員會,計劃變賣故宮。
1925年9月,李石曾建議政府設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宮善後委員會。均由他任委員長。「清宮善後委員會」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及「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
1928年,國民政府委員經亨頤提案廢除剛剛成立了三年的故宮博物院,並提議改名為「廢宮奢侈品陳列所」,將所藏文物全數變賣,在南京另建「中央博物館」。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之後經過多次遷移,經過上海,南京,安順、重慶、樂山、峨眉
194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文物運抵南京。
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歸併故宮博物院,實現易培基提出的「完整故宮保管計劃」
1948年,民國政府爲了「保護文物」,故將2972箱故宮博物院南運文物盜運台灣,並於1965年11月12日在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的設立中山博物院,為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相區別,所以通常稱之為「台北故宮博物院」。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故宮得到了修養。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至1971年,因文化大革命的關係,中共中央命令故宮閉館,免受破壞。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8-04-13 10:31 pm
故宮在明清時期,當它作為明清皇帝的皇宮時,稱為紫禁城 。

紫禁城籌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始大規模興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從此,紫禁城開始了它作為明清兩代國家政治中樞的歷史。

清宣統三年(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宣統皇帝被迫宣告退位。隨著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的被推翻,紫禁城作為國家統治中心的歷史亦宣告結束。但據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清室優特條件》,遜帝溥儀及皇室成員得以暫居紫禁城內廷,直至1924年11月5日,溥儀及其眷屬方被逐出宮,真正結束了清皇室盤踞紫禁城的歷史。從此,紫禁城以「故宮」稱於世。其後,在對清室物品進行清點,並進行了大量的籌備工作之後,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故宮的各項工作得到全面加強。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遺產」。故宮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古蹟和博物館。
故宮四圍建有高10米的城牆,牆體採用精緻的工藝做法,表面平整光滑而不易攀登,四面各備一門,城樓高聳,壁壘森嚴。牆垣四隅還建有風姿綽約的角樓,城牆外環以寬52米的護城河,可謂有金城湯池之固。故宮內的建築,按前朝後寢的古制,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其主要宮殿自南而北依次坐落在中軸線上,這條軸線與北京城的中軸線相重合,使宮殿與城市有機的結合起來。就單體建築而言,外朝建築在造型和裝飾上較為端莊,內廷建築則趨於華美。主要建築均有高大的台基,圍以精雕細琢的石欄。柱木門窗髹紅,梁枋斗拱飾以彩繪,屋頂覆以琉璃瓦,呈現出輝煌的景象。其室內裝飾也竭盡工巧之能事。

故宮內還有完備的取暖、排水等輔助設施,以及相應的防火設備,足見古代匠心之妙。

明清兩代皇帝,除特殊情況而短期居留行宮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紫禁城宮殿內。他一出生就享有崇高無尚的尊貴地位。因此,他必須詔告天下,進行一系列繁褥的禮儀。兒童時代必須接受皇家特殊教育,這種教育在清代尤為嚴格。皇帝的衣食有嚴格的規制,具有鮮明的禮儀色彩。皇帝長大成人後的婚娶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嚴格完善的后妃制度保證了實行一夫多妻制的後宮整肅有序。明清兩朝皇帝實行的御門聽政,是他們在紫禁城中進行的重要政務活動。祭天、祭神、祭祖是他們進行的祭祀活動。節日娛樂、平常遊戲、戲曲觀賞、狩獵等, 是皇帝在紫禁城內經常進
行的娛樂活動。

故宮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於今北京市中心,在世界六大宮殿 中佔地面積第二、建築面積第一,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

故宮總面積達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宮中有院落90多座,房屋980座,9,000餘間 。城牆高10米,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東西南北各有城門。城牆四角有造型優美、結構複雜的角樓。

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北。

2008-04-17 10:47:59 補充: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基本上是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設計師為木匠出身的蒯祥,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余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

2008-04-17 10:48:13 補充: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

2008-04-17 10:49:39 補充: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2008-04-17 10:50:09 補充: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複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明末清初任職工部40年官員周九依十分之一縮小比例模型,重建紫禁城成功,此後歷時14年放大原比例復建,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2008-04-17 10:50:47 補充: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2008-04-17 10:51:19 補充: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10月10日,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台灣。
1949年1月,北平局勢穩定後,故宮得到了修養。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畫,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政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收錄日期: 2021-05-03 05:41: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3000051KK014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