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7/Forbidden_City_Beijing_Shenwumen_Gate.JPG/350px-Forbidden_City_Beijing_Shenwumen_Gate.JPG
故宮博物院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故宮內的博物館,1925年10月10日在原明清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
歷史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取消清帝溥儀帝號並將其逐出紫禁城。李石曾先生當即建議設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宮善後委員會,並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將1200余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
1933年華北形勢突變,於是國民政府命令:故宮南遷文物。當時共計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本院也留有相當多的珍品。後來南京政府曾下令馬衡院長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經火車運至南京,後因八年抗戰,日本入侵南京且展開屠殺,故宮文物再向西遷,分為北、中、南三路經火車和水運經三年多至四川。後抗戰勝利,故宮文物又再度運回南京馬院長遂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後來一箱也未運走。但南遷文物後來運台2972箱,占南遷箱件數的22%。國民黨向臺灣運文物,因戰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於運輸艦艙位餘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內地,但運至台灣的文物皆為精挑細選的文物,所以意義仍十分重大。而四散中國各地的古物已在1970年待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但在大中華地區仍有包括台北故宮、瀋陽博物館、南京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等有收藏故宮文物。而全世界各地擁有故宮文物的地方仍十分多,而故宮也希望在未來能儘可能的將許多中國千年珍貴的古物回歸中國。
為了安置運抵臺灣的2972箱文物。於是,國民政府在1965年11月12日位於台北市士林區雙外溪設立中山博物院,為了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所區分,所以通常稱為「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事記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後,於外廷成立了古物陳列所。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驅逐清帝溥儀。溥儀在離開紫禁城之前已經開始有計劃的偷運故宮文物,截至他離開紫禁城,共計將1200余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
1925年6月29日,國民政府委員會成立逆產處理委員會,計劃變賣故宮。
1925年9月,李石曾建議政府設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宮善後委員會。均由他任委員長。「清宮善後委員會」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及「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
1928年,國民政府委員經亨頤提案廢除剛剛成立了三年的故宮博物院,並提議改名為「廢宮奢侈品陳列所」,將所藏文物全數變賣,在南京另建「中央博物館」。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之後經過多次遷移,經過上海,南京,安順、重慶、樂山、峨眉
194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文物運抵南京。
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歸併故宮博物院,實現易培基提出的「完整故宮保管計劃」
1948年,民國政府爲了「保護文物」,故將2972箱故宮博物院南運文物盜運台灣,並於1965年11月12日在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的設立中山博物院,為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相區別,所以通常稱之為「台北故宮博物院」。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故宮得到了修養。
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至1971年,因文化大革命的關係,中共中央命令故宮閉館,免受破壞。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