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稱的優酪乳,乳酪,味噌,醬油即係咩食物?

2008-04-13 9:17 pm
日本人稱的優酪乳,乳酪,味噌,醬油即係咩食物?在那裡可以買到?

回答 (1)

2008-04-14 2:23 pm
✔ 最佳答案
看 到 坊 間 優 酪 乳 品 牌 眾 多 , 有 的 強 調 含 有 寡 糖 、 有 的 是 低 熱 量 、 有 的 是 強 調 其 菌 種 可 避 免 胃 酸 的 破 壞 等 等 , 讓 人 無 所 適 從 。

其 實 優 酪 乳 就 是 在 牛 奶 中 加 入 乳 酸 菌 等 微 生 物 使 之 發 酵 , 使 牛 奶 中 的 乳 糖 逐 漸 轉 化 為 乳 酸 , 因 為 乳 糖 轉 成 乳 酸 , 對 於 乳 糖 不 耐 症 的 民 眾 是 一 大 福 音 , 可 以 從 優 酪 乳 中 得 到 牛 奶 的 營 養 而 且 不 會 引 起 腹 瀉 。

近 年 來 的 實 驗 指 出 活 性 乳 酸 菌 不 僅 可 增 加 腸 內 好 的 細 菌 , 對 於 壞 的 細 菌 有 抑 制 的 效 果 。 乳 酸 桿 菌 種 種 類 多 應 用 在 發 酵 乳 製 品 , 我 們 最 常 見 的 多 為 acidphilus - bifidus ( 嗜 酸 兩 岔 乳 酸 桿 菌 ) Lactobacillus cidphilus ( 嗜 酸 乳 酸 桿 菌 ) 及 Bifidobacteria ( 兩 岔 細 菌 ) 。

乳 酸 桿 菌 (Lactobacillus) , 能 夠 改 善 腸 道 菌 叢 的 平 衡 進 而 有 益 健 康 的 菌 叢 都 叫 作 益 生 菌 。

益 生 菌 的 好 處 有 :

(1) 益 生 菌 可 以 降 低 腸 道 酸 鹼 值 。
(2) 產 生 致 病 菌 之 抑 制 物 質 。
(3) 與 致 病 菌 競 爭 在 腸 道 上 皮 細 胞 的 附 著 及 形 成 屏 壁 作 用 。
(4) 維 持 腸 道 表 面 保 護 層 的 完 整 免 疫 調 節 作 用 。
(5) 對 免 疫 細 胞 的 營 養 支 持 作 用 。
(6) 誘 發 免 疫 細 胞 活 性 化 。
(7) 改 變 過 敏 蛋 白 質 的 抗 原 性 。
(8) 降 低 過 敏 反 應 的 程 度 。
(9) 促 進 營 養 作 用 提 供 短 鏈 脂 肪 酸 。
(10) 合 成 Vit B 群 及 Vit K 。
(11) 促 進 乳 糖 的 消 化 減 輕 乳 糖 不 耐 改 善 。
(12) 抗 生 素 導 致 腸 道 菌 叢 的 變 化 , 改 善 抗 生 素 所 導 致 腸 道 益 菌 的 減 少 。
(13) 減 輕 抗 生 素 治 療 後 的 腸 道 症 狀 , 預 防 抗 生 素 治 療 後 腸 炎 的 發 生 。 好 處 非 常 多 。

美國紐約市起士專賣店的櫥窗,可看到多種起士以不同包裝堆放在一起奶酪有很多別名,又名乾酪或乳酪,或從英語(cheese)直譯作芝士、起士或起司,是一種用奶放酸之後增加酵素或細菌製作的食品。乳酪通常是以牛奶為原料製作的,但是也有山羊,綿羊或水牛奶做的乳酪。細菌減少酸鹼度,又加入獨特的味道。大多乳酪呈乳白色到金黃色。傳統的乾酪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維生素A,鈣和磷。現代也有用脫脂牛奶作的低脂肪乾酪。

味噌[MISO~みそ] (Soy bean paste)~[麵豉]

是用米麴子和大豆所做成,而米麴子和大豆的比例就決定味噌的顏色及味道


是(同音字)油
在古漢語中,「醬」都是經過發酵而成的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造醬和釀酒一樣,並不是一件難事。現代醬油發酵所需的真菌「米麴霉」系列(Aspergillus oryzae series)及一種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 和細菌乳酸菌(Lactobaccilus sp.)是一些非常非常普遍的微生物,舉例說,基本上我們吸的每一口氣都可能有前兩者的胞子,後者更與人有共生關係,在口腔、皮膚等都有成千上萬的乳酸菌,全都是隨便都可沾上的。另一方面,製造肉醬的方法只涉及將肉加入粱麴和酒,然後放入甕中等數十至百餘天,並不需要複雜的知識和技術,應該和捕獵、釀酒、燒陶等技術一樣,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靠隨機嘗試與失誤的成果。有者認為造醬技術的萌芽的關鍵,反而是釀酒和燒陶的出現及普及,造醬需要肉、酒和容器,肉是不愁沒有的,而釀酒和燒陶的技術,則早在公元前五至六千年已出現。在眾多客觀條件都齊備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造醬的技術在史前已出現,成為史前中國人生活的一部份,而一直流傳至今。



日式超級市場-銅鑼灣的Sogo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25: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3000051KK011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