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由一個純朴的漁港,逐漸演變為舉世知名的商業中心和國際都會。香港島山多平地少,由於發展的需要, 香港自1851年起進行了不少填海工程。其中較重要的是1904年完成的中環填海工程,以及在1921至1929年間進行的灣仔填海工程。現在的遮打道、干諾道和德輔道都是在中環填海之后辟建而成的。
香港的公用事業在開埠后相繼開辦,1861年成立香港中華煤氣公司、1885年成立山頂纜車公司、1889年成立香港電燈公司、1901年成立中華電力公司、1904年成立電車公司、1910年建成九廣鐵路。1887年成立中國醫學院,該學院在1911年擴展成為香港大學。至1931年,香港人口已達到88萬。
戰后、二十世紀50至60年代 第一次經濟轉型
香港工業的發展始於50年代,由於當時聯合國宣布對華禁運,一向依賴轉口貿易的香港深受影響,於是尋求發展工業。與此同時,二次大戰以后東亞地區仍處於動蕩狀態,因此大量移民,包括內地一些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國際資金涌入局勢較為穩定、又實施自由港經濟政策的香港,造就了一個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市場,令香港成為西方工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最好場所。
50和60年代,香港工業發展是以紡織業為主導的,海外進口棉花,在香港制成紡織品,然后銷往英、美、澳大利亞、德國及東南亞等地。隨著香港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制衣業被帶動起來。到1970年,香港工業出口佔總出口的81%,這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二十世紀70至90年代 第二次經濟轉型
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游業迅速發展,一躍成為區內的金融中心和商業貿易中心。特別是從80年代開始,內地經濟逐步開放的機遇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扮演著內地與世界其它地方之間的主要中介人角色,引導貿易及投資進出內地。同時,香港的制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 邁向知識型經濟
香港在1998年及2003年分別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爆發的影響,經濟受到沖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自1998年至2003年共下跌16%,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更累積下跌了23%。
但憑著香港人的干勁,加上國家的大力支持,香港經濟不但逐步擺脫困境,並且強勁復蘇。2006年,本地生產總值增長6.8%。經濟增長在過去連續三年都在趨勢之上,平均每年增長達7.6%,而且經濟增長層面不斷擴闊。在消費方面,2006年全港零售總額較三年前增長23%。在投資方面,2006年整體投資增長8%,是連續四年加速增長,也是自2000年以來的最大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