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指數期貨 早在1976年由金王胡漢輝成立「香港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Hong Kong Commodities Exchange Limited),引入商品期貨交易,提供棉花、黃豆、黃金、原糖等商品期貨交易。1985年5月改組為「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Future Exchange Limited),並於5月6日推出恆生指數期貨。
商品實物期貨本不為一般投資者熟悉,何況抽像的指數期貨,因此往往不知期貨市場的實際風險。由於期指長期比現貨高水數十至百多點,吸引外資進行「套戥倉」及「對沖活動」。套戥(arbitrage)即利用期指短暫高水現象,造期指淡倉同時買入相等數量的恆生指數成份股,當高水減小或平水貼水時平期指倉沽成份股。對沖(hedge)即為減低持有成份股的風險,在恆生指數高位及期指高水時造期指倉,由期指的利潤鎖著成份股下跌的風險。由於股票市場及期貨市場是由兩間不同的公司管理,便出現了不協調的現象。
1987年3月4日期指曾經因為下跌超過100點而停板,但股票市場沒有停板或停市制度。由於每張恆生指數期貨按金當時只是$15,000,只要恆生指數下跌超過300點(每點$50),期指按金便全部報廢並要補倉。1987年10月時,未平倉合約超過八萬張,只計按金值已超過12億,面對數以十億計的金融風險,期交所的保證公司股本只有1500萬元,結果在一場突如期來的大跌市中泥足深陷。
超級大供股 1987年9月14日,李嘉誠長江實業集團宣佈有史以來最龐大集資計劃,旗下四間公司: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嘉宏國際、香港電燈,共集資103億,抽取市場大量資金,但市場視為信心的表現,約一個月後股災發生,由於供股計劃有不可抗力條款,不可撤回供股計劃,市場驚覺李氏眼光獨到。以後每當大財團出現集資計劃時,往往引起市場對大市見頂的惴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