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否在秦朝開始建築的??

2008-04-12 9:00 pm
請問萬里長城是否在秦朝開始建築的??
可以給我多一些資料??

回答 (3)

2008-04-12 9:14 pm
✔ 最佳答案
歷代長城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代的規模最大。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擊敗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宋朝時,失去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清朝也未修長城。現代修長城,除了是對古跡的維修和保護外,也部分程度上是為了發展旅遊,但在軍事上已經失去意義。


秦代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佔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併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裏,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漢代長城
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北朝及隋代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其中以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隋文帝時,為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徵發丁壯修築長城。隋煬帝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徵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金代長城
金朝為防禦蒙古,開始大築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明代長城
主條目:明長城

長城的衛星照片。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低角度的日照以及薄雪突出了長城的一段,以一條黑色線形從圖像的左下角延伸到右上角。到了明朝,從洪武至萬曆,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山西、河北的內、外長城
位於山西、河北的外長城,基本上和內蒙古的省界吻合,是明代北疆的國界。明朝初年,為了對抗北元,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臺、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多位明帝為保護自身的安全,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南長城
主條目:苗疆長城
南長城位於中國湘黔邊界,又稱苗疆長城,是2000年4月才被「發現」的苗族疆防。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北起湖南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全長190公里。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末,持續了兩千餘年。由於各個時代的生產力、技術水準不同,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同,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於各處地理條件的差異,即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有不同
參考: 維基百科
2008-04-12 9:14 pm
萬里長城是中國歷代一項極為重要的偉大工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
它的建築雖然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郤並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意義。
長城是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當中是經歷了幾多波折,到今天,
它終於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自信和團結的象徵﹗

到今天長城因為生態環境和人為的破壞,破損程度巳非常嚴重,
有的地方更早已被埋於沙漠之下,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二,
但聽聞踏足月球的美國太空人說,在月球上望向地球,在這樣的距離下,
用肉眼仍然能夠看到連綿不斷的長城,不禁大叫聲好﹗這足可見其規模之廣,
簡直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洋人對此,亦不由他們說對我們中華民族不服。

古時的長城 ,有它一日,外族就難踏足中原一步,到今天,
長城基本上巳失去防衛的意義,只剩下供人遊覽的作用,
對著坦克、飛彈只可徒然興嘆。若果沒有它的存在,試問一聲,
中華民族能夠如今日一樣嗎 ? 也許中國早巳給強悍的遊牧民族所入侵,
將之分割若干份,匈奴佔這方、突厥佔那方、蒙古的又佔那一方 ……
像歐洲一般四分五裂,若非有它,中國再非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國了﹗
長城的修築可上溯到公元前七世紀。
當時割据一方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敵國的入侵,
便在自己的領土上築起城牆,長度多為數十里至百里不等,
因國而定,亦因城牆呈長形,故人稱長城。
而最早築起城牆的諸侯國為楚國,而後來各諸侯國都相繼效法,
築起長城,而秦、燕、趙等與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相鄰的諸侯國,
常受其侵擾,財物人命都慘受災害,故他們都築起了規模很大的城嬙,
而這些恰好就成了秦始皇起長城的基礎。
2008-04-12 9:05 pm
歷代長城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代的規模最大。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擊敗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宋朝時,失去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清朝也未修長城。現代修長城,除了是對古跡的維修和保護外,也部分程度上是為了發展旅遊,但在軍事上已經失去意義。


秦代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佔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併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裏,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漢代長城
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北朝及隋代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其中以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隋文帝時,為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徵發丁壯修築長城。隋煬帝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徵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金代長城
金朝為防禦蒙古,開始大築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明代長城
主條目:明長城

長城的衛星照片。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低角度的日照以及薄雪突出了長城的一段,以一條黑色線形從圖像的左下角延伸到右上角。到了明朝,從洪武至萬曆,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山西、河北的內、外長城
位於山西、河北的外長城,基本上和內蒙古的省界吻合,是明代北疆的國界。明朝初年,為了對抗北元,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臺、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多位明帝為保護自身的安全,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南長城
主條目:苗疆長城
南長城位於中國湘黔邊界,又稱苗疆長城,是2000年4月才被「發現」的苗族疆防。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北起湖南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全長190公里。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末,持續了兩千餘年。由於各個時代的生產力、技術水準不同,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同,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於各處地理條件的差異,即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有不同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51: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2000051KK011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