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叫中國????

2008-04-12 5:26 pm
中國為何叫中國????

是有怎樣歷史???

中是否=忠?????

忠國????

是否這樣解

回答 (3)

2008-04-12 7:19 pm
✔ 最佳答案
中國」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語言,政治觀點或意識形態的人可能對中國的地理範圍和歷史上各政權的正統性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理解。





「中國」一詞的演變

「中國」一詞自古有之,最早指居於「天下」(古人對世界的稱謂)中心的中原地帶,在近代以來,特別是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中國」一詞始成爲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





「國」

古代漢語中的「國」不等同於現代的「國家」。



「國」最初的意思是天子、諸侯所居住的築城的地方(及周邊近郊),更遠統治的地方稱「野」,「國」對天子可指京畿(jī;ㄐㄧ),如:「國人暴動」。當然諸侯方面也可以使用「國」。如:(衛)懿公好養鶴,鶴有祿位,狄人入侵,「國人不出戰」,招致滅國。(參考來源)因此,就是要加「中」來修飾「國」才能明確地表示「京畿」的含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政權的直接統治範圍不斷擴大,至春秋「國野」已逐漸不分,原先稱「野」的地方也能稱「國」了,「國」指代的範圍就這樣逐漸擴大。隨著兼併更加劇烈,進而秦統一各國,「國」的概念開始趨向於「地方」、「地帶」,如「北國」、「南國」、「水鄉澤國」、「雪國」。



「國」也被用來抽象地指代某一地理區域的政權和人民,如:「治世不一道,便國(有利於國)不必法古。」(《商君書》),這種用法接近於今天所說的「國家」一詞。





「中國」

「中」的意思即為「內部」、「中央」;「中」之一字要查部首「丨」部,上下相通的意思,很顯然,「中」代表的是定位的標準點,任何人都是以自己為立足點,然後分出上下與四方;古代中國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樣,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由上可見,「中國」一詞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但是,當中國強大時,中國因無挑戰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風凜凜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國一詞,作為地域概念,並不明顯,反而隱晦。



然而,當中國衰弱時,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戰侵擾之時,因為涉及到內外之分,中外之別,中國一詞,反而凸顯出來,疆界也隨著顯露出來,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現出來。



自戰國時期以來約兩千年間,「中國」(等於「中土」、「中原」)在地理上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由於「中國」(中原)地區的王朝建立之時間最早,經濟與技術的水準遠較「四夷」為高,華夏文化也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是所謂禮儀之邦;戰國策(趙二)將「中國」的實際內容說得極為詳盡:「中國者,聰明叡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所以隨著華夏文明的擴展,也隨著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不斷侵入,「中國」一詞逐漸擁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義。







戰國時期的中國



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以來,在國際上的主流認知中,「中國」逐漸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存在並有效管轄臺灣島、澎湖和福建的金門、連江等地區。





中國的其它稱呼

中華、華夏、神州、赤縣、華、諸華、夏、諸夏、中夏、區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州、九牧、九區、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海內等。





外語中的「中國」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Kina (瑞典語)、Sina或其變體。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秦」、「契丹」、「絲」、「赤那」、「茶」和「昌南」。茶和昌南的說法已經被否定。



有歷史學家考證後認為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Kina (瑞典語)、Sina等辭彙來自「秦」的音譯。這裡的秦不僅指秦朝,而且也指西周和東周時期的秦國。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秦人通過當時的玉石之路來與西方人進行貿易往來。

2008-04-12 11:19:41 補充:
俄語稱中國為Китай,這是源於「契丹」一名,由於遼朝和西遼自9世紀至13世紀長期是中亞的霸主,所以在此期間興起的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諸民族均以契丹為遼朝及其以南的宋朝等中原政權的代名詞。現在仍有十幾個國家將中國稱為「契丹」:斯拉夫語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等)稱中國為Khistankia;突厥語國家(中亞各國)稱中國為Kaitay, Kathay, Hatay, Katay;西亞國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稱中國為Katay, Khatay。

2008-04-12 11:19:50 補充:
另有看法認為China等名稱是來源於「契丹」這個名字,因為宋朝時的歐洲與中國的貿易都是通過中國北方的契丹民族而轉手,歐洲人因此而把「契丹」和契丹人所經營的貨物的來源地相混同。但China一詞的出現遠早於宋朝。拉丁語辭彙Cathay則來自奧斯曼土耳其的Kathay一詞。

2008-04-12 11:20:02 補充:
據說,中國在古印度語梵文是cina和chinas,在希臘語是Sinai/Serica,在古拉丁語是Sinae。但古印度人和希臘羅馬人的「cina」等詞究竟何指,目前沒有定論。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2008-04-12 11:20:12 補充:
有學者認為「cina」是指西周的秦國,(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學者認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為赤那之地的音譯(意思是狼)。「cina」更可能為古印度人對東方國家的稱呼而不是特指中國。



古代中國在中亞另有一別名「桃花石」 Tabgach,據研究,可能出自長期統治中國的鮮卑拓拔部的名字。



還有觀點認為英文中的「China」是來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國古代瓷器的主要產地之一。但事實是,China首先指代的是一個東方國家,用china來指代瓷器則是晚近的用法。

2008-04-12 11:20:33 補充:
「China」一詞在今日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中通常泛指中國地區,不一定特指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或澳門,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還不包括西藏。國際廠商和品牌一般使用在列表前標示「國家和地區」等方法來彈性解決這個問題。



在日語中,原來很少稱中國為「中國」而直呼各朝代名。從10世紀開始,日本本州西部山陽、山陰地區也叫做「中國地方」,當時日本分為「近國」、「中國」和「遠國」。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借用佛教經典中的稱呼「支那(Sina)」來指稱中國。這種稱呼逐漸帶有貶義。。

2008-04-12 11:20:41 補充:
二戰結束後,日本外務省自頒佈通知書禁止使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支那海」等在現在的日本已經演變稱日文名詞,改用片假名拼寫。不過因為同樣使用漢字,一部分日本人認為「中國」或「中華」這些稱呼是在刻意讚美。

2008-04-12 11:20:50 補充:
此外,自古有些文化優秀的民族,每視其本國為世界之中心,故自稱「中國」,對他國則稱「邊國」。在印度,Madhya-deśa音譯是末睇提捨,意譯即中國,原本是指位於恆河中游的地帶,古稱為拘羅國土,此地即是婆羅門文明之中心地,婆羅門教於此地區建立其堅固之基礎,又稱為婆羅門國、雅利安邦。

2008-04-12 11:20:54 補充:
及至佛陀時代,中國則大抵指以摩揭陀、憍薩羅為中心的區域,佛陀即以此一地區為行化重心,當時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為印度新興勢力之中心,為了有別於婆羅門教之「舊中國」,故也稱其為「新中國」。另據賢愚經卷七記載,「中國」又指羅悅祇、舍衛、王舍城等地,其數眾多,不能具說。故在佛教與佛典中的「中國」,指的是有正信佛法弘化的國家與區域。於是而有中國難生,如來難遇等等的說法
2008-04-12 5:51 pm
很久之前,中國人便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而且,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最中立的國家,

所以便自稱「中國人」,

而他們的國家便稱為「中國」了。

2008-04-12 09:52:43 補充:
而不是你所說的「忠國」。
2008-04-12 5:28 pm
因為好久之前的中國人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國, 以為自已很了不起, 所以叫自己的國家做中國

http://www.onlinemoney-hk.net/index.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15: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2000051KK005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