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原來北方的少數民族都有剃髮紮辮的傳統,但髮式都不盡相同。發問的知識長既然對滿族的髮型有興趣,那就談談這一系列的。
滿族的祖先來自東北,其實有歷史以來,這一系列源自東胡的少數民族就以剃髮紮辮作為髮型,一般認為這種髮式出現的原因有兩個:
1. 這種髮式源起滿族先民的漁獵生涯。滿族及其先民曾以弓馬稱著於天下,這種髮式頭前部不留髮,以免躍馬疾馳中,讓頭髮遮住了雙眼。顱後留條粗大的辮子,在野外行軍或狩獵中,可以枕辮而眠,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 這種髮式還融進了滿族先民長期篤信的薩滿教意識。薩滿教認為:髮辮生於人體的頂部,與天穹最為接近,是人的靈魂之所在。
* * *
滿族先民的髮型:
1. 靺鞨
一般認為靺鞨為滿族早期祖先。
《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載:黑水靺鞨俗偏髮,綴野豬牙,抻雉尾為冠飾自別于諸部。
2. 鮮卑
鮮卑也是來自中國東北,古代漢族人民常將拓跋、鮮卑等少數民族的辮髮稱之為"索頭",其意義也和編髮相通,因為這種辮子都分股編成,狀如繩索,故以名之。
《南齊書•魏虜傳》中即有匈奴、拓跋、鮮卑髮式為"索頭"的記載。
《資治通鑒》卷69也記:魏黃初二年:"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南謂北為索虜,北為(謂)南為島夷。" 元胡三省注:"索虜者,以北人辮髮,謂之索頭也。”
3. 女真
滿族的祖先女真人於南宋時期建立金國,金的男性髮式,也以辮髮為主體。
《大金國志》記:"金俗好衣白,辮髮垂肩,與契丹異。垂金環,留臚後髮,系以色絲,富人用珠金飾。婦人辮髮盤髻 "。
《宋史•劉錡傳》中也有關於金人辮髮的記載:“時順昌受圍已四日,金兵益盛,乃移砦於東村,距城二十里。錡遣驍將閻充募壯士五百人,夜斫其營。是夕,天欲雨,電光四起,見辮髮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這裏的"辮髮者"即指金兵。
* * *
滿族的辮髮樣式
清代辮髮的樣式,可以用"金錢鼠尾"這四個字來概括。因為這種髮型是將四周頭髮全部薙去,僅留頭頂中心的頭髮,其形狀一如金錢,而中心部分的頭髮,則被結辮下垂,形如鼠尾。
辮髮編成以後,為了不使它鬆散,通常在辮子的末梢結紮上一段紅、黑色絲繩,絲繩的兩端則作流蘇下垂,成為一種裝飾。有的人為了延長髮辮的長度,還用假髮或絲線系紮辮尾,當時稱之為"辮聯"。至於富家子弟,則用金銀珠寶製成小型墜飾,系之於髮辮的尾部。《紅樓夢》中賈寶玉的辮子上,就有這種裝飾。
* * *
滿清為什麼推行全國薙髮令?
原因:
一般認為,滿族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髮易服來打擊、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
過程:
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髮易服,作為臣服的標誌。
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髮令」,而多爾袞亦正有此意;遂趁勢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 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漢族人民為保護“髮型”發起激烈反抗,而遭受滿清入侵者的暴力鎮壓,例如在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即與「剃髮易服」有關。最終結果是清朝滿族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
例外:
不過奇怪的是,沒有人在看清裝劇時,會質疑為何清朝漢人男性要剃髮蓄辮跟從滿人,而漢族女性卻不用每一個都穿旗袍。原來滿族統治者為了緩和漢人對薙髮令的反抗情緒,容許了所謂“十不從”的例外情況。
“十不從”分別是:
男從女不從;
生從死不從;
陽從陰不從;
官從隸不從;
老從少不從;
儒從而釋道不從;
倡從而優伶不從;
仕宦從而婚姻不從;
國號從而官號不從;
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因此在服飾方面女性可以保持漢人的打扮,而像結婚、死殮時也可以保持明代服式。未成年兒童、官府隸役和出行時鳴鑼開道的差役,以及民間賽神廟會所穿,也用明式服裝。優伶戲裝採取明式,釋道也沒有更改服裝樣式。
結果:
後來的歷史表明,滿族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漢人逐漸淡忘本民族服飾,習慣了滿族的髮式和服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強令民眾剪去辮子,徹底結束蓄髮習俗時,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後被官府殺頭。
2008-04-24 23:56:48 補充:
參考資料:
http://oldbeijing.org/Article/200503/7466.shtml
http://mobile.lalulalu.com/index.php?tid-725291
http://whgx.nbedu.net.cn:8088/datalib/2003/Phylogeny/DL/DL-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