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新市鎮計劃,是政府規劃歷程中一個重要的政策。這個計劃,可以追溯到 1960 年荃灣的發展,而它的前身乃是 1953 年發展的觀塘工業區。原先,荃灣也是要發展成為像觀塘一樣的工業城, 1953 年石峽尾大火災,造成五萬人無家可歸,政府便決定興建公共屋邨,並且發展一個新市填來安置木屋區的人口,於是選上了荃灣 (Lo, 1992, 111) 。新市鎮 (new town) 跟工業城的分別在於:新市鎮的目標是要發展成為一個「自給自足」和「均衡」的市鎮,那裡要有足夠的社區、教育和康樂設施,並且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包括不同類型的房屋和社會階層。盧惠明 (1998) 指出,新市鎮大量的社區設施、康樂場地和綠化地帶,是要使它比市區更吸引,而且,大量的工業用地,是要吸引廠家在新市鎮設廠生產,製造充份的就業機會 (117) 。
除了新市鎮之外,政府的拓展工作亦包括市區範圍。例如,在中環的新碼頭,便是「中環填海計劃」的第一期 (1997-1998) 的成果,灣仔會議展覽中心,則座落在「灣仔發展計劃」的第一期 (1996-1997) 的填海土地上,而「西九龍填海區」則是在 1994 年完成工程,目前的「九龍東南發展計劃」,則打算製造一片可容納 25 萬人口的土地,相當於粉嶺/上水新市鎮目前的人口 [16] 。
香港的市區重建計劃,可以追溯到 1964 年,當時政府計劃探討上環區的重建可行性,但因為所涉及的龐大經濟負擔而遲遲未有落實 [22] 。 1970 年代,政府有一些舊區環境的改善工程,而 1974 年香港房屋協會推出的市區改善計劃,則是把舊區清拆,然後以較低廉的價錢將部份售予舊區原居民 [23] 。踏入 1980 年代,政府開始研究能否爭取更多私人機構參與土地合併,使重建加速及更具整體性。 1988 年,「土發」成立,期間完成了 16 個項目。為了加緊推動市區重建,實現政府在未來 20 年重建 225 個項目的計劃(包括 25 個「土發」留下的項目), 2001 年 5 月成立「市建局」,同日「土發」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