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什麼是痲瘋病?
痲瘋病又稱癩病,癩病是由賴桿菌引起,全世界90%以上的人對此菌有自然免疫力,它主要侵犯人體的皮膚黏膜以及周圍的末稍神經,有時也會侵犯人體的器官
二、發生了什麼事情,使他得了痲瘋病?
由於抵抗力弱,他經由下列其中一種方式被傳染了
1. 經由呼吸道
2. 經由皮膚
3. 紋身或外科手術
4. 經由節肢動物在皮膚上引起的
三、痲瘋病的人有哪些症狀?需要哪些照顧?創世提供了哪些服務?
早期症狀在四肢暴露部分呈現淡白淡灰或紅色的斑點、斑塊或小結節,知覺遲鈍麻木。臨床症狀出現斑疹、丘疹、結節斑塊或瀰漫性浸潤,痛覺、輕觸覺及冷熱感消失、神經腫脹。最後,由於肌肉萎縮、指(趾)骨吸收,便有各種殘障發生。
他們需要有人照顧、每天檢查身體的狀況、注意營養,和他們聊聊天及提供治療。
一、痲瘋病對家人、親友及社會,會有那些影響呢?請舉出正面和負面的例子至少兩項以上說明。
正面:雖然要付出代價,但是痲瘋病病人還是可能會好起來,大家帶著希望一起努力;積極去尋找治療、預防的方法,帶動醫學發達,對生命不要輕言放棄的態度。
負面:家人要負擔龐大的醫藥費,如果是負責賺錢的人,那更糟,不但沒有收入,還要付出更多的錢。痲瘋病有傳染的疑慮。
二、如何能預防痲瘋病?
1改善營養攝護腺、居住和衛生環境,有助預防傳染。
2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3加強衛生教育
4睡眠充足
5不要與未治療之痲瘋病人接觸
6若幼童經常跟患者接觸,應該接受免疫措施;若成年人只是偶爾跟患者接觸,很少會受到感染,因此無須採取特殊預防措施。
三、如果你有接觸到痲瘋病病人,你會以何種心態來面對他們?
『要用平常心來面對』不能因為他們是痲瘋病人而遠離他們,畢竟他們也是人,所以應該把他們當作正常人。
『關心他們』不要以為我們只是表面上關心他們,私底下卻討厭他們,要用真心來對待他們。
多關心他們,多安慰他們。
四、了解痲瘋病病人之後你有什麼感想?
得到痲瘋病的人真可憐,得到了慢慢會喪失感覺、麻痺及變形,我想如果我得到的話,我一定會傷心死了。
他們好可憐,有許多人害怕被傳染而不敢和他們接觸,使得他們沒有朋友,也不再信任別人了。
以前我都不知道有這種病,我覺得這一種病很可怕,可是全世界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才可能會得這種病,所以也沒有什麼好可怕的。
2008-04-10 11:20:42 補充:
~~~~~~~~~
痲瘋病又名癩病,是一種侵犯皮膚及週邊神經之疾病,由痲瘋桿菌所引起,1873年由挪威韓生( Dr‧Hansen ) 醫師發現。人類是最主要之傳染源,而上呼吸道是主要入侵之途徑,其潛伏期約為三至五年,最長可達四十年之久,百分之九十的人有自然免疫力。痲瘋病的主要症狀為所侵犯神經支配區皮膚之感覺消失、神經踵大、皮膚有特別形狀之病灶。此疾於太古時代即流行,聖經曾多次提及,中國黃帝內經曾有記載稱之為「瘋」。
2008-04-10 11:20:52 補充:
公元1736元年(清康熙元年),臺灣首次發現痲瘋病患,之後隨著人口之增加,病患數目亦隨之上昇。1901年 Maxwell 博士於台南設立門診部開始診治痲瘋病。1927年 Taylor 博士於台北設痲瘋病門診,並於1930年於新莊鎮(現迴龍社區)設立痲瘋病療養所,戰後改名為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
隨著醫學的進步與公共衛生的改善,近二十年來,台灣的新增痲瘋病患逐漸減少,八十三年新發現病例 4人,但列管病患仍達3471人。
2008-04-10 11:21:10 補充:
樂生療養院為本省唯一之痲瘋病防治醫療機構,佔地29.9公頃,目前有住院病患五百多人,由於平均年齡達六十六歲,且半數以上行動不便,再加上跟外界的隔絕,使得他們幾乎被人所遺忘‧‧‧。
五年前,留著一簇鬍子的周慶輝走進村中,用三年的時間和他們熟識、聊天,傾聽他們的一切,然後用鏡頭為他們留下此生僅剩的片段。片段裡,有婚禮、生子等生命傳承的喜悅:卻也指向病痛、醫療與死亡的命定。
2008-04-10 11:21:19 補充:
作者自言,舉起相機的瞬間,心中是一種攫取到真實面貌的興奮與剝奪患者影像的自責之間相互扭絞的掙扎,但他選擇呈現,因為村子裡的朋友,是這樣用盡他們的氣力,搏命爭取每一個生命情節的上演機會,他怎能不善盡身為一個記錄者的職責。他要用圖片,為村子裡的人、事、物對外溝通,因為時間不會等待他們,十年內,痲瘋村裡的患者都將陸續離開人世。
2008-04-10 11:21:32 補充:
拍攝痲瘋村,周慶輝自承只想當一個「說故事的人」,讓圖片來散發痲瘋村中的情緒、氣味與生命點滴。他希望這些照片能夠像精心調配的火藥一般,投入社會黑洞中激起一些可能的回響與震盪。
周慶輝強調,紀錄過程中,他沒想過要為他們做些什麼,因為他認為人生而平等,如果你只想著要幫他、救他,常常因為你的預設立場就是--你比他高。因此,他選擇與他們做朋友,保持著與他們平起平坐的位置。如果痲瘋村被整個拆除,他會繼續追蹤紀錄這段社會邊緣角落的起落。
2008-04-10 11:21:37 補充:
他的下一個目標,是「中國勞動力系列」,希望能在中國持續性的經濟改革變動中,紀錄人類為了追求進步,藉由科技的力量,改變人類體能極限、更換勞動方式、創造機械取代人力等難以抗衡的大趨勢中,人心的無力與恐慌。
問題:麻瘋的成因?
麻瘋病又稱癩病;醫學領域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風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漢生病或韓森氏病之名,係出於麻瘋桿菌的發現者-挪威學者漢生(Gerhard Armauer Hansen)之名,亦較為尊重患者,因為患「麻風病」之名相當難聽,故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
該病主要傷害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能侵害深層組織和器官,在世界範圍內流行很廣,估計約有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他們主要分佈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麻瘋病按五級分類法分為:結核樣型麻瘋(TT)、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瘋(BT)、中間界線類麻瘋(BB)、界線類偏瘤型麻瘋(BL)、瘤型麻瘋(LL)。各類麻瘋病的早期階段為未定類麻瘋(I)。
結核樣型麻瘋(TT)
臨床上本型較多見,損害常局限於外周神經和皮膚,皮損為紅色斑疹,紅色或暗紅色斑塊,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表面乾燥無毛,有時有鱗屑,局部感覺障礙出現早且明顯。
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瘋(BT)
常見皮損為斑疹,斑塊和浸潤性損害,基本特點似結核樣型,但損害多發,典型皮損中央有明顯的"空白區",周圍常有小的衛星狀損害,周圍神經損害多發,皮損感覺障礙明顯。
中間界線類麻瘋(BB)
典型皮損為斑疹與浸潤性的雙型損害,基本皮損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見有特徵性的倒碟狀,靶狀或衛星狀損害,面部皮損呈蝙蝠狀者,稱"雙型面孔";皮損大小不一,數量較多,神經損害多發,但不對稱,皮膚與神經的損害和功能障礙介於結核樣型和瘤型之間,中間界線類麻風可向結核樣型或瘤型麻瘋轉化。
界線類偏瘤型麻瘋(BL)
皮損有斑疹,斑塊,結節和瀰漫性浸潤等,分佈廣泛,不完全對稱,少數皮損邊緣可見,有的瀰漫性浸潤中央可見空白區,淺神經腫大,多發但不對稱,晚期患者皮損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潤可形成"獅面",鼻中隔潰瘍或鞍鼻,病變還可以侵犯內臟。
瘤型麻瘋(LL)
早期瘤型皮損多為斑疹,呈淡紅色或淺色,邊緣模糊,形小數多,分佈對稱,無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可有癢和蟻行感等感覺異常,病程長者可出現溫覺,痛覺遲鈍, 中期瘤型可出現斑疹,瀰漫性浸潤和結節等損害,邊緣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佈廣泛,局部可出現輕度淺感覺障礙, 晚期瘤型麻風瀰漫性浸潤更加明顯且向深層發展,體表皮膚絕大部分都有浸潤,面部皮膚瀰漫增厚,額、顳部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軀幹廣泛深在性浸潤,有明顯的感覺障礙與閉汗,神經損害早期不明顯,摸不到神經粗大;中、晚期可出現廣泛而對稱的神經幹粗大,可導致嚴重的殘廢畸形, 早期眉毛外側對稱性稀疏,隨著病程的進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脫光,頭髮等也可逐漸脫落, 粘膜損害出現早而明顯,中晚期常有淋巴結,睾丸,眼球及內臟損害。
未定類麻瘋(I)
為麻風病的早期階段,常見少量斑疹,多為淺色,少數淡紅色,邊緣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淺感覺障礙。
麻瘋反應--在麻風病的慢性過程中,麻風病人可突發症狀活躍,出現新皮損,伴惡寒,發熱等急性或亞急性症狀,這種變態反應性現象稱為“麻風反應”。
治療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藥物和方法治療麻風病,一般選用氨苯碸、利福平、苯丙碸和丙硫異煙胺等對麻風病患者進行聯合化療,或採用免疫療法對病人進行治療;對“麻風反應”可選用酞咪呱啶酮、腎上腺皮質素等進行治療。反應停(沙利度胺)對麻風病患者的自身免疫癥狀有治療作用(在抗生素殺死麻風桿菌後,免疫系統攻擊死去的細菌,同時也攻擊人體自身)。
易感人群:
麻風桿菌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和呼吸道進入人體。麻瘋病人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 人類對麻風桿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兒童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為20歲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於女性病例。
參考: 皮膚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