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明節
起源:
清明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春分之後十五天,關於清明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其一是源於一個古代忠臣的故事。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傳說:
1.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2. 相傳自西周開始,清明時節到墓前祭祖或掃墓的習俗已興起,及至唐朝,掃墓祭祖之風盛極一時。在民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百姓庶民皆對此習俗甚為重視,並將祭掃日期定為寒食節,即是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節與清明節可謂二合為一了。
掃墓:
「掛紙」意思是為先人修建居所,「掛紙」是一種長方形的墓紙,分成黃、白及五色等,後人在祭祖時,先將墳頭的雜草用剷及鐮刀清理好,之後再將幾張掛紙摺成一疊波浪似的紙堆,用小石頭壓在墳頭及墓碑上,就等於為先人的墳墓添新瓦一樣,跟著便開始焚香祭拜及燒衣等儀式。
插清明柳:
相傳介子推與母親在柳楊樹下一同燒死,在第二年的寒食節,晉文公率領群臣去祭悼介子推,在山下寒食一日後,第二天才上山祭墓,當時發現介子推葬身位置身後的那棵柳樹,長出了翠綠的柳條,於是晉文公便摘下了一絲柳條戴在頭上,並且將這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輾轉相傳,後世人更興起清明插柳的習俗,由於古人相信清明節是靈界開放之日,而清明柳則有驅鬼治邪之效,會清明插柳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