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2008-04-10 4:35 am
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
please help me !
THX!

回答 (2)

2008-04-10 5:19 am
✔ 最佳答案
清明節

起源:
清明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春分之後十五天,關於清明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其一是源於一個古代忠臣的故事。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傳說:
1.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2. 相傳自西周開始,清明時節到墓前祭祖或掃墓的習俗已興起,及至唐朝,掃墓祭祖之風盛極一時。在民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百姓庶民皆對此習俗甚為重視,並將祭掃日期定為寒食節,即是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節與清明節可謂二合為一了。

掃墓:
「掛紙」意思是為先人修建居所,「掛紙」是一種長方形的墓紙,分成黃、白及五色等,後人在祭祖時,先將墳頭的雜草用剷及鐮刀清理好,之後再將幾張掛紙摺成一疊波浪似的紙堆,用小石頭壓在墳頭及墓碑上,就等於為先人的墳墓添新瓦一樣,跟著便開始焚香祭拜及燒衣等儀式。

插清明柳:
相傳介子推與母親在柳楊樹下一同燒死,在第二年的寒食節,晉文公率領群臣去祭悼介子推,在山下寒食一日後,第二天才上山祭墓,當時發現介子推葬身位置身後的那棵柳樹,長出了翠綠的柳條,於是晉文公便摘下了一絲柳條戴在頭上,並且將這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輾轉相傳,後世人更興起清明插柳的習俗,由於古人相信清明節是靈界開放之日,而清明柳則有驅鬼治邪之效,會清明插柳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2008-04-10 4:38 am
清明,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香港、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中國國務院已經宣佈在從2008年起清明等傳統節日將被列為公眾假期。
目錄 [隱藏]1 演變2 各地習俗2.1 中國2.1.1 香港2.1.2 上海2.1.3 四川2.1.4 福建2.2 台灣2.3 河北3 物候4 中國公祭5 相關文學5.1 古典詩6 前後節氣7 參見8 參考文獻
[編輯] 演變現在的清明節,合併了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在中國已失傳,但韓國仍有舉行。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過一天。這天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編輯] 各地習俗
[編輯] 中國
[編輯] 香港清明是當地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一些港人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需要恪守清明正日祭祖的傳統。
早在英治時期,中港邊界縱然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早年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藉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間親友,中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的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1]
清明也為當地帶來一句俗語:「有乜拜山先講(有甚麼事,拜山再說)」,意謂不要再說廢話,留待清明跟死人說吧。

[編輯] 上海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而出行到蘇州、嘉興等外省地方的人次也達到一百多萬,因而清明前後十天交通擁擠。

[編輯]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編輯]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當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客家人則在元宵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喫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編輯] 台灣在台灣,每年「民族掃墓節」放假一天、也等於有清明假期,由於祖籍掃墓習慣(泉州、漳州、客家等)的不同、與現代社會的忙碌,民眾並不會在同一天掃墓,所以民族掃墓節這名稱尚存爭議(例如客家人就不流行在清明掃墓)。清明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政府舉行中樞春祭的日子,依照慣例,總統、五院院長等中央政府要員親臨國民革命忠烈祠,向奉祀祠內的眾多殉職軍人,以及對國家有功的人員表達最深的敬意。土在墳上。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3: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9000051KK024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