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急!急!急!急急!>

2008-04-09 5:14 am
你認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玄宗、李林甫或安祿山,誰人應負最大責任?試抒己見.
更新1:

300words...please!!

回答 (3)

2008-04-11 5:20 pm
✔ 最佳答案
背景
藩鎮坐大:
開元十年間,唐玄宗為了鞏固邊防,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漸而,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兼管行政及財政,雄跼一方,成為唐室隱憂。
外重內輕:
玄宗所設之節度使,率兵鎮守邊地,京師守衛由彍騎負責。而寶年間,邊鎮兵力達五十萬,但中央則不滿八萬,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
河北胡化:
唐初平定東突厥及契丹各族後,將其內徙至河北一帶,成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胡化甚深。唐室為便於統治,倚重能通多種胡語及了解外族民風者,因此安祿山等得以取得權力。
蕃將掌邊:
李林甫任相時,為鞏固權位,了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忠勇無異心,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鎮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一旦有異心,便容易發動叛亂。
玄宗荒政: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 唐玄宗更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
將相不和:
安祿山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兼領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為名舉兵叛唐。
經過:
1.安祿山起兵: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發動兵變,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
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翌年就攻入東都洛陽。安氏稱大燕皇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竟被處死,後繼哥舒翰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失陷,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2.史思明奪權: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南安陽),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十三郡及兵八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乾元元年(758年)為郭子儀等統兵二十餘萬所圍困,後增至六十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六十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結局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寶應二年(763年)春天,又逃往范陽,史朝義被部下李懷仙逼迫自殺,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吐蕃對唐的侵擾日益頻繁,唐朝國力削弱,全盛時期結束。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於年。」

影響
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封為節度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藩鎮數量大增,軍力繼續擴張,中央政府力量大減。八年戰亂蹂躪黃河中下遊地區,人民流徙,生產大受破壞。回紇則憑平亂有功,也屢屢勒宗財帛,騷擾邊境,唐的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無法維持。
2008-04-10 7:23 am
個人認爲唐玄宗需要複雜最大責任,畢竟江山原本就是他的。可是他仗著早年的“開元之治”成就,而放着太平盛世不理,至使李林甫,楊國忠等有機可乘,把持朝政,造成當時的政治腐敗,吏治世風日下,每下愈況。而唐玄宗卻一再的放任,有了美人就不要江山了。而安祿山,史思明等人因為受不住楊國忠的打壓而謀反。據當時的情況來說,節度使如安祿山等人負責駐兵在邊界,而中央是只剩下御林軍。可是御林軍又有宦官的監軍,至使兵權落如宦官手中。既如往常,唐玄宗放著江山不理。

于是當安史之亂一開始,中央的老兵殘將,根本抵不住常年訓練有素的節度使軍隊,導致兵敗如山倒,一擊擊潰。雖不至于亡國,但卻是元氣大傷。如果唐玄宗能够貫徹開元之治的理念管理朝政,也許安史之亂就不會發生了。但是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參考: 自己
2008-04-09 5:37 pm
安祿山
亂事由他親手策劃發動, 責無旁貸
其他人的所作所為只是遠因
有人認為楊國忠迫安祿山作反,
其實玄宗一向頗信任安祿山, 如安祿山果真一片赤誠, 向玄宗表明心跡可矣, 無須以&quot;討楊國忠為名&quot;叛變
始終, 起兵叛亂或發動政變的人, 有再甚麼理由, 都難辭其咎, 何況未入長安, 安祿山已稱帝, 可見其本有野心, &quot;討楊&quot;不過是藉口,


收錄日期: 2021-04-24 08:21: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8000051KK026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