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要製做這麼多兵馬俑!?兵馬俑又是如何製造!?

2008-04-08 5:09 pm
為什麼秦始皇要製做這麼多兵馬俑!?
兵馬俑又是如何製造!?
謝謝.

回答 (4)

2008-04-15 3:41 am
✔ 最佳答案
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2008-04-14 20:15:36 補充:
寫溻咗個秦(第一個字)
2008-04-09 5:45 pm
簡單而言,
1. 兵馬俑作為地下軍團守陵, 在死後世界保衛秦王
2. 大型墓葬顯示秦王的身份地位
3. 代替活人殉葬

如何製造
大部分為陶製
2008-04-08 8:38 pm


秦兵馬俑和秦始皇陵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Xian_guerreros_terracota_general.JPG/200px-Xian_guerreros_terracota_general.JPG

兵馬俑
其他名稱

英文名稱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法文名稱
Mausole du premier empereur Qin
基本資料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 (iii) (iv) (vi)
登錄年份
1987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東5公里的下河村。
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比較大完善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佈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據目前的考證,秦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普遍認為秦始皇兵馬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有機組成部分。
營建
秦始皇嬴政即位(時年13歲)後開始興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或前247年)。修建過程經其一生,歷時39年。秦始皇陵墓總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包括現在的秦兵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帝陵,與其說是陵墓,倒更像都邑。首先,各種原料來源要求嚴格,很多都是採自特定產地,由專門工匠,開採、加工。在建造過程中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看法認為最多時有70萬人參加建設工程。
兵俑和所配武器
兵馬俑採用陶俑作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真人大小,由工匠逐一加工燒製,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陶俑各有容貌,體態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製,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戰車馬匹。在形狀加工好之後,陶俑著色燒制。最後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各個加工完成後,按照秦軍作戰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安置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是秦軍的精確複製。由於兵俑完美的再現了秦軍的風範,軍事學者可以通過兵俑增加對「強秦」的理解。由於陶俑的原形可能是真實的秦軍將士,所以有研究者嘗試通過他們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是十分鮮豔,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已經從兵俑和所配備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啟示,秦軍的弓箭部隊配備多種箭矢,以應對複雜的戰況。
秦軍兵俑不戴頭盔。有專家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有專家說是因為當時「刀」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當時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殺武器」,如戟、劍。步兵作戰,長距離用「戟」,近戰用劍。因這些兵器大多用青銅製成,韌性差,砍殺時易折,故多製成刺殺兵器。使用這些「刺殺武器」,攻擊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為作戰時頭部被「劈砍」的機率較小,因此秦軍是不戴頭盔的。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6/6a/20021201131208.jpg/200px-20021201131208.jpg
秦兵馬俑博物館建設於兵馬俑坑原址之上,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東7.5公里的驪山北麓,西距西安37.5公里。其於1979年中國國慶節開放。首先開放一號坑,至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對外開放。1994年9月,二號坑以邊發掘邊展出的方式向外界開放。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5/Group_of_terracotta_warriors_at_Xian.jpg/80px-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4/TERRACOTTA_ARMY_@_Gdynia_2006_-_04_ubt.jpeg/120px-TERRACOTTA_ARMY_@_Gdynia_2006_-_04_ubt.jpeg
2008-04-08 5:24 pm
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東5公里的下河村。

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比較大完善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佈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據目前的考證,秦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普遍認為秦始皇兵馬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有機組成部分。

營建
秦始皇嬴政即位(時年13歲)後開始興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或前247年)。修建過程經其一生,歷時39年。秦始皇陵墓總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包括現在的秦兵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帝陵,與其說是陵墓,倒更像都邑。首先,各種原料來源要求嚴格,很多都是採自特定產地,由專門工匠,開採、加工。在建造過程中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看法認為最多時有70萬人參加建設工程。


] 墓葬

兵俑和所配武器
兵馬俑採用陶俑作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真人大小,由工匠逐一加工燒製,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陶俑各有容貌,體態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製,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戰車馬匹。在形狀加工好之後,陶俑著色燒制。最後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各個加工完成後,按照秦軍作戰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安置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是秦軍的精確複製。由於兵俑完美的再現了秦軍的風範,軍事學者可以通過兵俑增加對「強秦」的理解。由於陶俑的原形可能是真實的秦軍將士,所以有研究者嘗試通過他們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是十分鮮豔,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已經從兵俑和所配備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啟示,秦軍的弓箭部隊配備多種箭矢,以應對複雜的戰況。

秦軍兵俑不戴頭盔。有專家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有專家說是因為當時「刀」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當時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殺武器」,如戟、劍。步兵作戰,長距離用「戟」,近戰用劍。因這些兵器大多用青銅製成,韌性差,砍殺時易折,故多製成刺殺兵器。使用這些「刺殺武器」,攻擊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為作戰時頭部被「劈砍」的機率較小,因此秦軍是不戴頭盔的。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24 08:12: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8000051KK004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