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澳門有咩已拆卸的建築?

2008-04-04 8:03 pm
我想問澳門有咩已拆卸的建築?
要係有歷史價值、有意義的建築,
已又被人拆左…

回答 (1)

2008-04-09 2:13 am
✔ 最佳答案
藍屋仔是澳門社會工作局總部大樓的俗稱,位於澳門西墳馬路6號,毗連舊西洋墳場和望德堂,此棟兩層樓高的葡式建築約有七十多年歷史。1960年代開始成為社工局辦公地點並在1965年改建成現時的兩層式,並於1980年代末漆成藍色,其內部已多次維修,1984年本樓曾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中,但在1992年修訂「建築文物名單」時被除名。2006年6月起曾因社工局有意拆建該建築物而引起市民強烈不滿,2007年1月因調查報告建議而予以保留。

2006年6月1日,《澳門日報》報道社工局有意在2006年底動工將之拆建為十四層高大樓,此舉引起民間強烈不滿;有學者指藍屋仔為該區歷史特色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社工局局長葉炳權在6月10日表示藍屋仔不在文化遺產清單內,故清拆是大家價值觀念不同的問題。言論激起包括輿論的批評,有輿論指出這是特區政府偏頗列入「澳門歷史城區」而對其他沒有被列入的歷史建築物的輕視。

2006年6月13日,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表示特區政府將委託高等院校開展研究調查,同時聽取和吸納各方面的意見並調整工作。並於11月29日下午的立法會上表示澳門旅遊學院與教科文組織專研究保留價值,是次「專家及公眾在藍屋仔問題上之研究及意見調查」報告於該年底完成並於2007年1月19日公佈。報告由旅遊學院副教授沈毅孟、講師王俊億、邱燕媚和林浩平主持,社工局局長葉炳權、副局長容光耀均有出席。

報告引述專家小組與2006年10月至12月間之電話問卷調查統計(抽樣數目為10000名),認為藍屋仔有很高歷史與美學價值,並建議擴展望德堂區與塔石區的歷史建築群保護範圍,以保存及維護藍屋仔與鄰近之舊西洋墳場;而葉亦表示順應民意完整保留該建築並在中區另覓地點作辦公樓。另外報告亦建議因是次事件引發的認知和興趣,鼓勵教育以提升澳門居民對本地建築遺產驕傲感。

濠江是以歷史城區入選世遺名錄的,理論上應該對整片建築文化遺產全局意識有點認識才對。但由於政府部門不想認識甚至抗拒城市規劃,只以城規裝飾門面和製造議題,加上現行法例只保護單一文物建築,不管周邊環境,所以無論是從點到面,政府都不懂珍惜歷史城區的價值。再加上整體官僚隊伍所接受的官場文化教育,都是文化觀、價值觀倒置和脫離現實的,便能明白拆毀下環街市和藍屋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遲早會發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見鄧小平六.四後講話),更是澳門小氣候決定的。政府在保護文物和建築方面不好好起帶頭作用,反而帶頭搞破壞,如何能夠帶領全社會做好保存文脈、承傳文化的艱鉅工作,又如何能令廣大市民信服?

  即使不用專家介紹,老澳門都知道藍屋仔的文物價值和位置重要性。它的旁邊就是世遺建築西洋墳場,往下走有文化局、歷史檔案館、中央圖書館、塔石青年活動中心等歷史建築;向前正是望德堂、婆仔屋;繼續往上走可直上大炮台;如果沿西墳馬路向前會到達牌坊、哪咜廟。所以說藍屋仔的位置正好承上啟下,位於中心處,假如在這裡開刀,就正如掏掉心臟與殺人無異。至於無視保護世遺的國際準則,在附近拆毀文物影響歷史建築整體景境,更可面臨世遺除名的嚴重問題,請問當官的你們擔當得起嗎?

  之所以要大力提倡推動澳門城市規劃,不但是為新區著想,更有利於文物建築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城市規劃是從宏觀多方面地綜合協調城市的整體風貌特色,公共空間和建築外部環境,包括建築風格的基調以及重要地段新舊建築群的和諧並存,遺憾的是我們政府並不作如是觀。

2008-04-08 18:14:53 補充:
我的意見
既然澳門去年成功列入世遺, 就更加要有責任去保護有關城區以及其他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及文物寶庫. 而葉局長今次的決定, 會帶給全球華人一個嚴重錯誤的信息; 同時, 亦枉費了市民及政府多年來在保護文物政策上多年來的努力.

收錄日期: 2021-04-30 14:58: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4000051KK008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