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這個似乎不是一兩個字詞的問題,應該是涉及粵語的審音方法和正音觀點的問題。
粵語唸唐詩宋詞有多押韻和合律,大概可歸功於以古為雅的傳統文學審美觀,但現代的粵語審音理念並非仿古,而是儘可能順從漢語語音發展規律。
事實上,不論審定出來的語音還是實際語音都跟唐宋古音相差甚遠,只是當中的差異有一定演變法則可循。然而,一部分已經脫離了規律的語音,治還是不治?
我了解過的一些審音方法(包括何文匯教授一套),都是一方面顧及常規發展,一方面顧及通行性和大眾習慣,不過當雙方遇到牴觸的時候,各家做法不盡相同,也是令大家頭痛的問題。正如樓主所說錯音要糾正,這是理想的原則,但「時奸」、「看物」這些有違大眾習慣的讀音不免令人質疑,他們的審音方法。
粵音字典的審音方法主要是從切和從眾(吳語、閔語等的審音亦然),從切是指據古時既定字音的韻書上的反切,以粵語的基本音素拼出來的審音方法;從眾是指取自大眾的主流讀音的審音方法,也就是約定俗成。半從切半從眾也有。我見網上很多人對從切的方法有誤解,以為從切是仿古,會破壞粵語習慣,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再者,可從眾的字相當有限),從切的方法還要顧及粵語發音習慣:
如「纏」字,按反切,拼出來的是「dsin4」,因粵語讀陽平聲(第4聲)的字,是不習慣不把聲母送氣的,審音時就要改為送氣的「tsin4」。這樣做則既從切又合眾,一些偏離規律的發音習慣也有規律可言,僻字同樣可以這種規律類推出來。
當然也有不能兼顧的時候,有時會將就從眾。如「蟬」字,從切拼出來的是「-n」尾的,但大眾都讀「-m」尾,結果還是審定「-m」尾。從切不該是盲目反切,而應具有比較、調教餘地。
可是也有不移就的情況,那就是大家爭議的時候。「刋物」從眾是讀陰上聲(第2聲),從切拼出來的是陰平聲的(第1聲),但對一些審音學者來說,聲調有變化的可能,但平仄始終要分清,平仄對照及完善的韻母系統是粵語的名勝古蹟。
「閒」是破讀字,指「空間」等意義時讀平聲,指「隙縫」和其引申義時讀去聲,後世在這兩種詞意上改寫成「間」,也是說「間」字承襲了,同樣地兼平聲義和去聲義,故「房間、洗手間、人間」等都讀「奸」,唯獨「時間」的「間」脫離了軌道。他們於平仄分清的原則下,審定「刋物」要讀「看物」,又按破讀的意義和平仄原則,審定「時間」要讀「時奸」。
非常用字一般都是從切的,或參照上一代粵音字典,從眾卻找不到答案。對常用字而言,一是從切從眾兩音兼收;二是兩者平衡,半從切半從眾;三是定於一尊,非從切則從眾。但常用字從切的話,又不能不以「眾」的音素為基礎,故完全從切又是不可行的。由此看來,審音必然存在雙重標準,從切從眾不能屏棄其一,可是造成觀點上的分歧。廣州話曾有兩個大規模審音工作,一是內地的《廣州話正音字典》,二是港府的《常用字廣州話字音表》,學者們對從切從眾的準則並不一致,那就遑論坊間紛紜的意見。(字典還是制訂了,《廣》偏向從切,《常》則傾向從眾。)有否矯枉過正?哪些字從切,哪些字從眾?平仄是否要分清?抉擇不過是在於觀點上的問題,看來只是個無止境的爭議。
我可能沒有解答到問題,或者提出相關知識,對大家思考有幫助。
2008-04-09 10:54:11 補充:
更正「纏」字的拼音:
按反切,拼出來的是「dzin4」(不送氣),......審音時就要改為「tsin4」(送氣)
(《粵音韻彙》的音標,只是調號難標,這裏改為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