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王粲 七哀詩 詩意

2008-04-03 6:28 am
唔該,我想問王粲 七哀詩既詩意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更新1:

東漢未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社會景象?

回答 (2)

2008-04-03 5:04 pm
詩中有史,研究歷史的人,就算”詠”詩力有未逮,也不能不”讀”詩。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ㄧ王粲,在郭汜,李傕作亂長安時往南逃難,途中目睹生民塗炭的慘象,作詩【七哀】留下歷史見證,今天說說好詩。

頭四句,內含相當重要的概念,王粲逃出長安(西京),逃出”中國”,到南邊的”荊蠻”。很清楚,對中原人士而言,荊州不算中國(中原),是蠻夷混雜之地。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我們印象中所謂的”三國”,由於都是漢人建立的政權,所以始終被認為好像是【三個中國】之爭,順理成章,被歸類為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代。從兩漢政權地理上的管轄範圍來看,確實如此,然而,從當時漢人的心裡上而言,中原與邊疆位階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對曹操父子而言,所謂的”統ㄧ海內”,所謂的”ㄧ統江山”,就算南打不到長江,西越不過巴蜀,也能算是功德圓滿。要他們承認【三國】這種界定,真是太吃虧了。也因此我才主張,古代的魏蜀吳,如同現代的中港台,如此ㄧ來,比較能真正理解許多歷史事件。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離鄉背井,骨肉分離已是悲劇,獨自快馬南奔,ㄧ路上又是屍橫遍野的恐怖景象,年輕的王粲心中震撼可想而知。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這ㄧ段,雖然時隔將近兩千年,讀來猶如身歷其境,令人動容鼻酸。母親自己都活不下去了,只好遺棄自己的孩子在荒野草叢,孩子哭嚎不已,母親邊離開邊回頭也邊哭喊: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多麼撕心裂肺的場面。王粲承受不了這麼巨大的悲哀,只好心ㄧ橫牙ㄧ咬,鞭馬疾行而去。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此時王粲十七歲,傷痕狠狠刻劃在家國與每個人的身上,群雄逐鹿自此而始,還有50年的戰亂主宰這段時空下的生靈
2008-04-03 2:50 pm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東漢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擅長辭賦,建安七子之一,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文學成就
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南登灞陵岸,同首望長安,悟彼林下泉,喟然心碎肝。」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參考: wikimrdia+myself


收錄日期: 2021-04-25 21:08: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2000051KK028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