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戰同冷戰既問題.

2008-04-03 2:59 am
我想問一問. 冷戰同兩次世界大戰有d咩既分別?
五該晒.

回答 (2)

2008-04-08 2:59 am
✔ 最佳答案
兩次世界大戰是軸心國和盟國的真正戰爭
而冷戰兩個不同主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的政策對立和角力
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角力

參考

冷戰
冷戰是指美國和蘇聯及他們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衝突和競爭。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儘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因此稱之為「冷戰」。
美國的主要盟友是西歐、加拿大、日本、中華民國(臺灣),而蘇聯的主要盟友是東歐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中蘇分裂)。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説。此外,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衝突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因此雙方都盡力避免發生全面的「熱」戰(請見相互保證毀滅),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工」,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納入極權專制的統治。
冷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隨著八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戈巴契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產國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中國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衝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麼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衝突的緊張性。
美國與蘇聯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此外還包括了十分隱蔽的間諜戰,和雙方的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諜報系統經常採取秘密的暗殺行動,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陣營一直沒有發生全面衝突。當然在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一個地區性的小規模衝突是否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有鑑於此,每一次的衝突都會引發人們極高的關注。這種緊張態勢幾乎像真正的戰爭那樣改變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中最主要的爭端焦點,特別是柏林。柏林圍牆很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標誌。這堵牆分隔了東柏林(屬於東德)與西柏林(屬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次大戰、二戰;1939年-1945年),是至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結束。
儘管在1939年9月前,衣索比亞的抗義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起始於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普遍持有歐洲中心觀的學者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7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據估計,大戰期間,錢財損失約13850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的損壞,則難以估計。
參考: By Theresa
2008-04-03 3:32 am
兩次世界大戰是軸心國和盟國的真正戰爭
而冷戰兩個不同主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的政策對立和角力
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角力

參考

冷戰
冷戰是指美國和蘇聯及他們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衝突和競爭。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儘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因此稱之為「冷戰」。
美國的主要盟友是西歐、加拿大、日本、中華民國(臺灣),而蘇聯的主要盟友是東歐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中蘇分裂)。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説。此外,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衝突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因此雙方都盡力避免發生全面的「熱」戰(請見相互保證毀滅),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工」,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納入極權專制的統治。
冷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隨著八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戈巴契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產國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中國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衝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麼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衝突的緊張性。
美國與蘇聯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此外還包括了十分隱蔽的間諜戰,和雙方的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諜報系統經常採取秘密的暗殺行動,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陣營一直沒有發生全面衝突。當然在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一個地區性的小規模衝突是否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有鑑於此,每一次的衝突都會引發人們極高的關注。這種緊張態勢幾乎像真正的戰爭那樣改變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中最主要的爭端焦點,特別是柏林。柏林圍牆很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標誌。這堵牆分隔了東柏林(屬於東德)與西柏林(屬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次大戰、二戰;1939年-1945年),是至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結束。
儘管在1939年9月前,衣索比亞的抗義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起始於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普遍持有歐洲中心觀的學者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7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據估計,大戰期間,錢財損失約13850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的損壞,則難以估計。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17: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2000051KK018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