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介紹(莊子是一個什麼人?)

2008-04-03 1:57 am
莊子的介紹(莊子是一個什麼人?)
莊子的介紹(莊子是個什麼人?)

回答 (4)

2008-04-03 3:42 am
莊子生平


   莊子 ( 約公元前369 ~ 前286年 ),戰國時期道家著名代表人 物,據 《 史記 》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 ( 今河南商丘 ) 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


   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但在道教經書中,郤謂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升天,補太極闈編郎。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 《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故莊子之學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008-04-03 2:00 a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2/23/Zhuangzi.jpg/180px-Zhuangz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莊子像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1],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1],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
生平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2] 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2],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蒙人。蒙又稱蕭蒙或小蒙,據考證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所以莊子是宋國人。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3]「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余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托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管理楚國政事。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龜而不為廟堂之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文學貢獻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30],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採用的是「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31]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向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不像儒家一樣被官方奉為經典,但莊子卻對後世的中國有著重大的影響:

「小國寡民」、「逍遙適己」的思想成為大一統帝國狀態下的中國文人保持思想自由和精神獨立的重要支柱及理論基礎。
「莊騷傳統」對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浪漫主義和田園派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盜亦有道」,後世非官方社會的重要行為準則,源出《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在《莊子》一書中,對儒家如孔子時常嘲諷。孔子時常成了茫然的一位老師。後世,司馬光曾寫過道家的著作,也專門研究過莊子,但他也公開表示,自己並不喜歡道家學說,還是以儒家為主。
2008-04-03 2:00 am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1],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

詳情參見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E%8A%E5%AD%90&variant=zh-tw
2008-04-03 1:59 am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1],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1],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2] 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2],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蒙人。蒙又稱蕭蒙或小蒙,據考證在宋國國都商丘附近,所以莊子是宋國人。對於莊子作蒙漆園吏,一般認為是管理蒙地的漆園,也有認為漆園是邑名。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3]「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余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托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管理楚國政事。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龜而不為廟堂之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4]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老子的學說,除了強調自然的一面以外,還有講權術的一面。老子說「柔弱勝剛強」[5],《老子》中也處處強調這一點。所以後來法家的韓非也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再道物關係上,老子和莊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也認為道生萬物,但莊子強調道在物中,認為道無所不在,甚至「在螻蟻」「在屎溺」[6]。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48: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2000051KK016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