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諸葛亮)

2008-04-02 5:41 am
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又體現出他的甚麼精神???
plese 詳細!?

回答 (3)

2008-04-02 8:47 pm
✔ 最佳答案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長在政局動蕩、軍閥混戰的東漢末年,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撫養成人。十餘歲時,隨叔父南遷豫章,不久前往襄陽。叔父病逝後,隱居襄陽附近的隆中,躬耕壟畝,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策略,幫助劉備取得荊、益,與魏、吳三分天下。 劉備稱帝於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以諸葛亮爲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修整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以興復漢室爲己任。第五次北伐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諸葛亮忠貞不渝、爲政清廉、公正不阿、鞠躬盡瘁,其道德風範和光輝業績一直爲後人所景仰和傳頌。
品格
格守承諾,義無反顧。
公正不阿,紀律嚴明。
嚴于律己,廉潔奉公。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師表:
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討伐曹魏。離開成都前,他給後主劉禪上了一封奏疏,這就是著稱後世的《出師表》。《出師表》分析了蜀漢所面臨的危急形勢,勸勉後主繼承先帝的遺志,誠懇納諫,賞罰分明,尤其是要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還表明了平生的志節,即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託付之重。這篇奏疏發於至誠,感人至深,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稱讚它“志盡文暢”,爲“表之精英”。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 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修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2008-04-03 1:57 am
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耿耿在出師表中表露無遺
在文中亦多次叮囑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以上提到了諸葛亮因為被劉備所感激才出山輔助他
始後亦對劉備忠心耿耿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以上清楚表明了諸葛亮要北伐的決心,
當時蜀漢的後方已平定,
諸葛亮指出是時候完成先帝的遺願,
準備北伐曹魏,把蜀漢的首都回歸洛陽 (東漢的京城)
2008-04-02 7:20 am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收錄日期: 2021-04-27 20:56: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1000051KK027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