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樂器

2008-04-02 1:55 am
我想問吓一啲關於古代的樂器。(中西亦可)(例如它叫咩名,它的由來,它的外形,它的使用方法,它的意義......等)請作詳細描述,唔該晒各位。

回答 (5)

2008-04-02 2:15 am
✔ 最佳答案
 1)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4/html/c10/image/t2.gif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4/html/c10/image/spacer.gif

  銼刀除妖裡的磬是一種古代石質樂器,它與鑼、鈸等金屬樂器一樣,都利用板振動發聲,按聲律而編排的磬,叫編磬。一般來說,磬板越大、越薄,其振動發聲越低,磬板越小、越厚,其振動發聲越高。磨銼磬板不但可消除共振,還可以調音,在磬板兩個正面磨銼,使它變薄,發聲就降低,磨銼板的端面,則相對地變厚,發聲升高。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4/images/37A.jpg


2)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4/html/c10/image/t3.gif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4/html/c10/image/spacer.gif

  將銅板彎曲成殼體,就成為鐘、鈴等利用殼振動發聲的樂器,按大小和音調形式編掛在鐘架上,就稱為編鐘。編鐘的內表面有條形聲弓,是調音磨銼的結果。中國編鐘可以成為樂器是由於其發聲短,宜於演奏慢速、中速旋律,而且,它們有"一鐘雙音"的現象,雙音是中鼓音和側鼓音,二者敲擊的位置分別是鐘體的正中和旁側,可分別振動而互不干擾,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雙音樂器。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804/images/pic03277.jpg

3)鼓
鼓是古代人民最初使用的樂器,是以野獸皮革製成的樂器。鼓的作用很多,平時可當樂器,以配合舞蹈節拍,在戰時可激勵士氣。在國樂團中是不可或缺的樂器。

圖片參考: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4html/IMAGES/vod04_01-8.gif

4)鈸
鈸在民間鑼鼓,舞蹈與劇曲的伴奏和樂器合奏中很能起色彩作用。鈸又叫銅鈸或擦鈸,鈸有大有小,大的叫大鈸,小的叫小鈸,二者都是由一對中央突起呈碗狀的圓銅片組成。
鈸的敲擊方式有:平擊,是兩面鈸正面對擊後分開。悶擊,是兩面鈸相擊後不立刻分開。槌擊是板鼓敲擊鈸的邊緣而發出清亮的聲音。磨音是兩面鈸相互摩擦發出沙沙之聲,持續不斷以表現水聲,風聲和內心焦急的情緒等。邊擊,是鈸邊與鈸邊相擊,音色輕巧。交擊,是兩鈸垂直相擊,發音短促。

圖片參考: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4html/IMAGES/vod04_21-3.gif

5)簫
簫也是由一根竹管所做成,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裡面去節中空。吹口在上端邊緣成v形或u形。簫的外形比曲笛稍長,沒有膜孔,吹孔和音孔的距離比笛子長。吹口一般在頂端邊一個子缺口,管身有六個音孔和兩個底孔,音孔有五個在前,一個在後。由下而上是第一、二、三、 四、五、六孔。簫用紫竹所製成,竹節都在四或五節,音色柔美適合表現深刻的內在情感。

圖片參考: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4html/IMAGES/vod04_07-2.gif

簫和笛最大的不同,只是在於最上的一孔是在管身後面,而且是直吹。古代的簫是指排簫,排簫是將許多長短不同的管子編排在一起吹奏,每管只發一個音。後來發現在一支管子上開出距離不同的孔,也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音,於是簫才由多管組成的排簫演變成單管的簫。
6)琶琵
琵琶的外形有琴頭,軫子,山口,琴相,琴品,弦和覆手。琴頭是整個琴身的裝飾部分。軫子又稱為弦軸,它的尾端有穿弦孔,軸身突出且長,是便於擰轉緊弦。琴弦自弦斜下,並架在山口上下垂到縛弦。山口上有凹線可以固定琴弦。琴頸的部分有四或六個琴相,由上而下依次是第一到第六相。相是音位裝置,按弦在某相,就會發出相音的高音。

圖片參考: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4html/IMAGES/vod04_13-2.gif

彈奏琵琶時,上身要坐正,兩腿相交,將琴身放置在腿上,琴頭斜靠身體左邊,左手按住琴品,右手彈撥。
右手指法
  彈是食指向左彈弦。挑是拇指向右彈弦。分是彈,挑同時進行,同時出聲。勾是拇指向左彈弦。抹是食指向右彈弦。摭是勾,抹,同時進行,同時出聲。雙是食指向左同時彈雙弦成一聲。滾是急而快速連續彈挑。
  輪是右手,食,中,無名,小指依次彈,拇指挑,如此五指連續彈。帶輪是右手食,中,無名,小指依次各彈一次。掃是食指向左急速彈四弦如一聲。拂是拇指向右急速連彈四弦如一聲。扣是拇指,食指同時向左彈。
左手指法
圖片參考: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4html/IMAGES/vod04_13-4.gif

  推弦是左手手指按弦向右推弦,使音升高。拉弦與推弦相似是向左拉弦。吟是將按弦的指尖以腕力上下震動,使高音產生些微的變化。若以手臂帶動,產生較大高音變化,就會有猱的效果。按音是左手將出音的弦迅速按住,使聲音停頓。

7)古箏
古箏與古琴基本類似,外形像一個長方匣,中間稍微突起,整個琴體為共鳴箱,琴底平整,而琴面呈圓形。下面有三個出音孔。各條弦平均的排列在琴面上,每根弦以弦柱支撐,弦柱的位置錯落如雁行,以取不同的高音。

圖片參考: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4html/IMAGES/vod04_12-2.gif

古箏的彈奏技巧:演奏者通常會假指甲,以便取得更佳的音色。古箏不單可以演奏單音旋律,還可以演奏和弦;它不單是用一手演奏,還可以選用雙手抓箏。
右手以食指,中指,拇指三指彈弦,彈的時候手指儘量與弦垂直,以指甲肉相接處觸弦;中指隨時與大拇指保持八度的半握拳姿勢,輕懸在弦的上方,弦的位置以距離岳山左方五公分的地方,彈奏出的音色剛柔適中。左手食,中,無名指三指微微彎曲成拱橋形後放鬆,依樂曲的表現需要做吟,猱,按,放等不同的動作。現在示範彈奏古箏的基本音。
右手指法
圖片參考: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4html/IMAGES/vod04_12-4.gif

  托,是以大指向外彈弦。擘是以大指向內彈弦。抹是以食指向內彈弦。挑是以食指向外彈弦。勾是以中指向內彈弦。剔是以中指向外彈弦。撮是以大,中二指同時彈八度音的兩條弦。反撮是以大指向內,中指向外同時彈八度音的兩弦。打是以無名指向內彈弦。摘是以無名指向外彈弦。
左手指法
圖片參考: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04html/IMAGES/vod04_12-5.gif

  慢吟是在右手彈弦後,在同弦的左方,以左手做微微緩和均勻的震動,使高音產生輕微的變化。急吟與慢吟動作雷同,只是左手要做急促而稍重的抖動,使高音產生較大的急促變化。滑音是左手在出音後一半時,按高低二度的音,等一半時,才將左手鬆開。


2008-04-02 5:58 am
hk.youtube.com/zhaotaisheng
去看一下:塤
2008-04-02 2:27 am
銼刀除妖裡的磬是一種古代石質樂器,它與鑼、鈸等金屬樂器一樣,都利用板振動發聲,按聲律而編排的磬,叫編磬。一般來說,磬板越大、越薄,其振動發聲越低,磬板越小、越厚,其振動發聲越高。磨銼磬板不但可消除共振,還可以調音,在磬板兩個正面磨銼,使它變薄,發聲就降低,磨銼板的端面,則相對地變厚,發聲升高。






2)

  將銅板彎曲成殼體,就成為鐘、鈴等利用殼振動發聲的樂器,按大小和音調形式編掛在鐘架上,就稱為編鐘。編鐘的內表面有條形聲弓,是調音磨銼的結果。中國編鐘可以成為樂器是由於其發聲短,宜於演奏慢速、中速旋律,而且,它們有"一鐘雙音"的現象,雙音是中鼓音和側鼓音,二者敲擊的位置分別是鐘體的正中和旁側,可分別振動而互不干擾,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雙音樂器。




3)鼓

鼓是古代人民最初使用的樂器,是以野獸皮革製成的樂器。鼓的作用很多,平時可當樂器,以配合舞蹈節拍,在戰時可激勵士氣。在國樂團中是不可或缺的樂器。


4)鈸

鈸在民間鑼鼓,舞蹈與劇曲的伴奏和樂器合奏中很能起色彩作用。鈸又叫銅鈸或擦鈸,鈸有大有小,大的叫大鈸,小的叫小鈸,二者都是由一對中央突起呈碗狀的圓銅片組成。

鈸的敲擊方式有:平擊,是兩面鈸正面對擊後分開。悶擊,是兩面鈸相擊後不立刻分開。槌擊是板鼓敲擊鈸的邊緣而發出清亮的聲音。磨音是兩面鈸相互摩擦發出沙沙之聲,持續不斷以表現水聲,風聲和內心焦急的情緒等。邊擊,是鈸邊與鈸邊相擊,音色輕巧。交擊,是兩鈸垂直相擊,發音短促。



5)簫

簫也是由一根竹管所做成,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裡面去節中空。吹口在上端邊緣成v形或u形。簫的外形比曲笛稍長,沒有膜孔,吹孔和音孔的距離比笛子長。吹口一般在頂端邊一個子缺口,管身有六個音孔和兩個底孔,音孔有五個在前,一個在後。由下而上是第一、二、三、 四、五、六孔。簫用紫竹所製成,竹節都在四或五節,音色柔美適合表現深刻的內在情感。



簫和笛最大的不同,只是在於最上的一孔是在管身後面,而且是直吹。古代的簫是指排簫,排簫是將許多長短不同的管子編排在一起吹奏,每管只發一個音。後來發現在一支管子上開出距離不同的孔,也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音,於是簫才由多管組成的排簫演變成單管的簫。
6)琶琵

琵琶的外形有琴頭,軫子,山口,琴相,琴品,弦和覆手。琴頭是整個琴身的裝飾部分。軫子又稱為弦軸,它的尾端有穿弦孔,軸身突出且長,是便於擰轉緊弦。琴弦自弦斜下,並架在山口上下垂到縛弦。山口上有凹線可以固定琴弦。琴頸的部分有四或六個琴相,由上而下依次是第一到第六相。相是音位裝置,按弦在某相,就會發出相音的高音。


彈奏琵琶時,上身要坐正,兩腿相交,將琴身放置在腿上,琴頭斜靠身體左邊,左手按住琴品,右手彈撥。

右手指法
  彈是食指向左彈弦。挑是拇指向右彈弦。分是彈,挑同時進行,同時出聲。勾是拇指向左彈弦。抹是食指向右彈弦。摭是勾,抹,同時進行,同時出聲。雙是食指向左同時彈雙弦成一聲。滾是急而快速連續彈挑。
  輪是右手,食,中,無名,小指依次彈,拇指挑,如此五指連續彈。帶輪是右手食,中,無名,小指依次各彈一次。掃是食指向左急速彈四弦如一聲。拂是拇指向右急速連彈四弦如一聲。扣是拇指,食指同時向左彈。
左手指法
  推弦是左手手指按弦向右推弦,使音升高。拉弦與推弦相似是向左拉弦。吟是將按弦的指尖以腕力上下震動,使高音產生些微的變化。若以手臂帶動,產生較大高音變化,就會有猱的效果。按音是左手將出音的弦迅速按住,使聲音停頓。


7)古箏

古箏與古琴基本類似,外形像一個長方匣,中間稍微突起,整個琴體為共鳴箱,琴底平整,而琴面呈圓形。下面有三個出音孔。各條弦平均的排列在琴面上,每根弦以弦柱支撐,弦柱的位置錯落如雁行,以取不同的高音。



古箏的彈奏技巧:演奏者通常會假指甲,以便取得更佳的音色。古箏不單可以演奏單音旋律,還可以演奏和弦;它不單是用一手演奏,還可以選用雙手抓箏。

右手以食指,中指,拇指三指彈弦,彈的時候手指儘量與弦垂直,以指甲肉相接處觸弦;中指隨時與大拇指保持八度的半握拳姿勢,輕懸在弦的上方,弦的位置以距離岳山左方五公分的地方,彈奏出的音色剛柔適中。左手食,中,無名指三指微微彎曲成拱橋形後放鬆,依樂曲的表現需要做吟,猱,按,放等不同的動作。現在示範彈奏古箏的基本音。

右手指法
  托,是以大指向外彈弦。擘是以大指向內彈弦。抹是以食指向內彈弦。挑是以食指向外彈弦。勾是以中指向內彈弦。剔是以中指向外彈弦。撮是以大,中二指同時彈八度音的兩條弦。反撮是以大指向內,中指向外同時彈八度音的兩弦。打是以無名指向內彈弦。摘是以無名指向外彈弦。
左手指法
  慢吟是在右手彈弦後,在同弦的左方,以左手做微微緩和均勻的震動,使高音產生輕微的變化。急吟與慢吟動作雷同,只是左手要做急促而稍重的抖動,使高音產生較大的急促變化。滑音是左手在出音後一半時,按高低二度的音,等一半時,才將左手鬆開。
2008-04-02 2:16 am
笛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古代稱為「篴」。
秦漢後,笛才成為豎吹的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稱 。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制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現在的民間樂曲《小白菜》。




  帝時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内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别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横笛,亦稱“横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横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细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區别。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横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我國盛唐時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梆笛和曲笛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緻,具有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用於南方昆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緻,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曲笛與北方風格的梆笛笛子獨奏曲那種粗獷、有力,形成鮮明的對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教授,他所演奏的《鷓鴣飛》、《小放牛》等民間樂曲,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盡量少用吐音斷奏。

  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昆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笛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樂器之一!!!!!!
2008-04-02 2:11 am
編鐘

最初的鐘用陶土製成,到了夏朝出現了青銅製成的鐘,周朝已經用銅編鐘演奏音樂。

西方的鐘呈圓形,完音較長,並不一定適合作音樂演奏用途;而中國古代的鐘扁,完音較短,每個音也比較清楚,所以適合作音樂演奏用途。

1978年,在中國湖北曾侯乙墓中發現了目前全國最大型的鐘鼓樂隊,懸掛的編鐘有六十五個,分三層懸掛,重達二千五百公斤。

經過測音後得知每個鐘都可發出兩個固定音階,全套編鐘則可發出五個八度的十二個半音,只比現代鋼琴少了最高及最低的兩個八度。最有趣的是,這套編鐘的「宮音」發聲頻率竟跟現代鋼琴的中央C大致相同。

編鐘屬於有固定音高的金屬類打擊樂器,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已經出現,由最初的三枚銅鐘為一組,發展到後來有九枚、十三枚一組,到戰國初期編鐘的發展已趨成熟,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總數共六十四枚,總音域跨越五個八度,其中三個八度擁有完整的半音。

編鐘的音色圓渾莊嚴,演奏時懸掛在木製的支架上,鐘的數目可應樂隊的需要而隨意增減。它的音色變化大,餘音較長,穿透力強,故此多在中、大型樂團的合奏中使用。編鐘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單擊、雙擊等;合奏中,可演奏單音旋律、雙音和分解和弦等,其中連續的雙音強奏可增添樂曲燦爛輝煌的效果。


收錄日期: 2021-04-16 22:49: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01000051KK017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