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語言是活的, 每一個字, 每一個詞, 有人用就存活, 沒有人用就衰亡. 任何人創作了某些用語, 只要傳開為大眾所用, 就成為"成語". 這個創作, 傳播, 衰亡, 再傳播, 再復興 的過程, 在古代和現代都可以發生.
現代中國學生學習成語, 常被告知有一個來自古書的出處. 其實在古書中出現的用語也未足以成為"成語", 重點是有人利用它, 而成為日常用語. 例子:
<逃之夭夭>, 源自詩經, 原文是 <桃之夭夭>. 原文是咏桃子生長得茂盛的樣子. 後人取了諧音, 改為 "逃之夭夭", 作為逃跑的形容詞, 傳播開去, 由於歷代人寫作都有使用這個詞, 讓它的生命繼續到今天, 誰都知道 "逃之夭夭" 這成語, 但不必要知道它的來歷.
所以, 成語之所以是成語, 並不在乎有甚麼出典, 而是它在社會上的應用, 廣布, 定型. 今人創作一些新詞, 如果為大眾所接受, 爭相仿用, 一樣成為成語. 例子:
1949年之後許多言簡意賅的官方宣傳句語, 當被視為新生事物, 但有些用語已為社會所廣泛活用, 如果它在人們的口中筆下存活, 就會成為子孫後代的成語, 如 <生得光栄, 死得偉大> <你辦事 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