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全部為事實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0416/picture/0416pic10480.jpg
義冠群英
關羽(公元?~219年),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臨猗縣臨晉鎮)人,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公元200年他被曹操俘虜,但絲毫不貪圖富貴,很快回到劉備身邊。後世民間藝人對他特別欽佩,所以創造出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約三事、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等一系列故事,讚美他的武勇與義氣。另外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故事中,他也被寫得栩栩如生。
英雄的缺點
史書上說,關羽的缺點是對士大夫很傲慢,而且「剛而自矜」。小說描寫「失荊州」時提到了這些缺點。但從整體上看,仍是盡全力把他塑造成一個超群絕倫的英雄。
以下網址有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比較
http://k-fung.net/han/real.htm
三國志》,是西晉時蜀漢遺民陳壽所著的紀傳體史書,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正史,成書年代不能確定。《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部,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作者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任職於蜀漢政權,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他在西晉政權中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他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陳壽為晉代官員,故尊魏為正統,為政治服務。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劉備則記入《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
內容
《三國志》記述的歷史從東漢末年的混亂時期開始,直到西晉統一三國為止,也就是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全書共分為3部分,65卷: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陳壽著《三國志》一書,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讚,《三國志》在當時是私人撰述,陳壽死後,尚書郎范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魏志倭人傳》係根據王沈《魏書》和魚豢《魏略》的資料寫成,記載由中國前往日本這個「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今使譯所通三十國」的路線,日本女王名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又載女王國的結構、物產、法制,日本人的服飾、髮式、婚姻、喪葬習俗等,全文總字數不過兩千字,卻是現存對於古代日本的情況最早的紀錄,是研究日本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但也有人責難陳壽,因其父有憾於諸葛亮,「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所以說他「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然而諸葛亮乏軍事才能,在今日看來確是卓識。唐朝房玄齡撰寫的《晉書陳壽傳》,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至於《三國志》對於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粉飾,則屬事實,備受批評。《三國志》沒有撰述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是個缺失。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但並不是簡單地複述三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而是一部經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它有助於我們瞭解封建社會的歷史。它一定程度地描寫了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場景,反映了當時某些歷史情況;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某些罪惡。但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宣揚封建正統觀念,同時還歌頌封建統治者;鼓吹神權思想和封建迷信,對諸葛亮等人物的才能,大肆渲染,描寫成超凡的『先知』、『天命』;提倡封建道德,特別宣揚『忠』、『義』等。
取材於歷史,又不為歷史事實所限制,是三國演義創作方法的一個特點。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藝術成就是出色的。
情節方面,例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火燒赤壁」、「關公五關斬六將」、以及「空城計」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至於三國人物方面,忠勇雙全的關公、神機妙算的孔明、以及亂世奸雄曹操,更是《三國演義》之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