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丫!?
這是古人的信念. 古代社會比較簡單, 人口之中大部份是農民, 平民沒有甚麼出人頭地的機會, 要在社會上晉升, 只有讀書一途, 那就是考取科舉功名當官. 所以有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信念.
古代社會結構簡單, 除了讀書, 考試, 做官之外, 對其他行業都不重視, 即使是對民生有利的醫師, 也只視為科舉不第的人才去做的工作, 被視為 "讀書不成三大害" 之一. 對於做賣買的商人, 更加只視為從中剝削漁利的階層, 被視為不事生產, 也沒有知識, 即使富有也沒有社會地位, 因此常見富人用錢買官爵.
在現代社會, "萬般皆下品"的說法有過時之處, 但也帶有一點道理.
說它過時, 是因為現代社會發展成熟, 重視每個人的才能和貢獻, 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服務社會, 所謂出人頭地的方法再不如古代那般單調.
例如有的工作的從業員不需要受很多教育, 或者只需要受某些技術訓練, 例如一位演員, 只要演藝做得出色, 一樣受人敬仰. 商人的角色也不一定是剝削, 他們是促進了商品的貿易, 支持建設社會的物質文明.
但在現代社會生活, 說"讀書高"仍然有其道理在.
雖然現代社會裡, 各人貢獻社會的方式各有不同, 但大部份情況下, 仍需要一定的教育基礎才能做得好. 有的專業, 像律師, 醫師, 固然需要長期艱深的學習; 即使被視為技術含量低的崗位, 如店面的售貨員, 也不能目不識丁. 所以我們每人仍需要讀書受教育.
更加重要的是, 讀書並不是只為了謀生, 也為了培養個人的知識, 思想和修養, 為人生增添姿彩. 缺少了這方面, 我們掙更多的錢, 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而已.
參考: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