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唔係答問題嗰d唔好答!!)

2008-04-01 3:19 am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顔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1. 試簡述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2. 李煜眷念的是什麼往事?從哪一句得知?
3. 作者以「春花秋月」、「小樓東風」、「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景
物寫出作者的哪些思緒及情懷?
4. 試分析這首詞的體制。

回答 (2)

2008-04-02 6:10 am
✔ 最佳答案
1-此闕詞是亡國的悲歌,南唐的最後一個皇帝李後主所寫.
2-(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緬懷故國的思念的一句,亦成為宋太宗加於李後主既反叛之罪.
3-李後主亡國後對人生絕望,遂厭倦起美景之無盡無休;嘆惋人生短暫無常,往事歷歷卻不忍回顧,故國繁華依舊,但政權卻已移轉,昔日一國之君,今已成階下囚。所有的追思、悔恨、痛苦、悲愁就只能如水一般無窮無盡了.
4-文學史上,他是一位出色又偉大的詞人,早期作品純真任縱,天然渾成,但由南唐過度至宋代,其詞風也由明麗而變為淒清,其作品成功在於它有真摰的感情,虞美人是這樣坦率自然,真摯,這首詞的體制為律詩即每首八句.
參考: 臺灣大量綱友提供
2008-04-02 5:59 am
1. 問:試簡述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1.答:一般認爲,這是李這是李煜的絕命詞。據宋人王銍《默記》記載,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的某一天,宋太宗問李煜的舊臣徐鉉,“你風過李煜沒有?”徐鉉很緊張地回答:“臣下怎麽敢私自去見他?”太宗說:“你這就去看看他,就說是朕叫你去見他的。於是徐鉉來到李煜的住處,在門前下馬,見一老卒守在門口。徐鉉對老卒說:“我要見李煜。”老卒說:“聖上有旨,李煜不能與外人接觸。你怎麽能見他?”徐鉉說:“我今天是奉聖上旨意來見他的。”於是老卒進去通報,徐鉉跟著進去,徐鉉在庭院內等候。過了一會兒,李煜戴著紗帽,穿著道服出來。兩人客套了一番,李煜抱著徐鉉大哭起來。坐下後,兩人沈默不語。李煜忽然長歎一聲,說道:“真後悔當日殺了忠臣潘佑、李平。”意思是早些聽信潘 佑、李平的勸諫,治理好朝政,也不致於今天稀裏糊塗地做了俘虜。李煜說出這話的結果,自然會引起宋太宗的猜疑,而招致殺身之禍。一則李煜原本無心計,二則是當年李煜殺了潘、李二人後就有些後悔,這悔恨一直埋藏壓抑在心頭,所以這天一見舊臣徐鉉,也就脫口而出了。由此可見李煜的誠實。這是詞人、藝術家應有的稟性,但在生死存亡的政治鬥爭中,這種性格卻是很難生存的。果不其然。徐鉉離開後,太宗就宣召徐鉉,詢問李煜說了什麽話。徐鉉不敢隱瞞,只好照回復了李煜的話。宋太宗聽後,便下決心除李煜。分析走來,這件事不能怪徐鉉告密,太宗派徐鉉去見李煜,其實就是有意去找他的碴兒,以借機除掉李煜。即使徐鉉隱瞞不說,太宗也會找其他的藉口。何況徐鉉爲保自家性命,也不敢隱瞞。負責監視李煜的老卒,在門外聽見了,說不定也要向太宗彙報的。七月七日,李煜爲慶祝自己的生日,讓跟隨來宋的南唐樂會演秦音樂,聲聞於外。太宗聽說後,龍顔大怒。同時,李煜《虞美人》詞也傳入禁中,太宗聽了“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更起殺心。於是派人送上牽機藥,毒死了李煜。就這樣,一代詞人李煜,在他降臨“人間”的同一天魂歸“天上”。

2. 問:李煜眷念的是什麼往事?從哪一句得知?
2.答:「李煜忽然長歎一聲,說道:『真後悔當日殺了忠臣潘佑、李平。』意思是早些聽信潘 佑、李平的勸諫,治理好朝政,也不致於今天稀裏糊塗地做了俘虜。」並冇邊一句特別講,可能係D人睇番D歷史估出黎。
3. 問:作者以「春花秋月」、「小樓東風」、「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景物寫出作者的哪些思緒及情懷?
3.答: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麽,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爲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爲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爲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産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4.問: 試分析這首詞的體制。
4.答:第三題有其中一小部分係e題嘅答案。


收錄日期: 2021-04-29 21:42: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31000051KK020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