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好事定壞事?發燒時不理有什麼後果?

2008-03-31 6:46 pm
發燒是好事定壞事?發燒時不理有什麼後果?為什麼西醫同自然療法的看法不同?

回答 (4)

2008-04-09 8:47 pm
✔ 最佳答案
1. 當有細菌入侵時,我們的身體會處於作戰狀態,因此身體會把體溫上升,使新陳代謝加快,令身體更快戰勝細菌,因此我們常常發現發燒後病亦好了
2. 體溫不超過104度的屬於正常,不用擔心,超過了就需要降溫
3. 西醫以為細菌引起發燒,不明白當中原理,以為只係除去發燒就可以治好病,但強制不發燒結果只會把病情拖慢,正好反映西醫治標不治本的問題
4. 小童易發燒, 大人少見,老人差不多找不到,正好反映我們隨著年紀衰老而難以發燒,同樣強壯的人比衰弱的人易發燒

本人是美國自然療法醫生 營養師 胡兆豐(營魄自然療法醫療中心)
www.nutrivigor.com
參考: 營魄自然療法醫療中心 www.nutrivigor.com
2008-04-08 2:07 am




什麼是發燒?



發燒即體溫不正常地上升了: 即肛探華氏一百度或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或口探華氏九十九度或攝氏三十七度半以上。一般以水銀探熱針作準。

腋探一般不能作準。

耳探亦未完全標準化。如何正確使用請參考個別牌子說明書。

 




圖片參考:http://hk-doctor.com/health_article/image/thermometer.jpg






什麼是發高燒?



一般以肛探華氏一百零三度或攝氏三十九度半謂之高燒。危險與否是另一問題。

雖然小病可以高燒,反之大病可以無燒,但為安全計,一般都先假設高燒較嚴重直致以較找到肯定的原因。

為什麼會發高燒?



發燒的原因極多。一般人最常見的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嬰兒發燒一般都不是出牙引起的。未看醫生先假設是出牙發燒是很危險的想法!

嬰兒發燒另一常見原因是防疫針後的反應。但同一時間亦可以是其他感染引起發燒,未看醫生先假設一定是防疫針後的反應是危險的想法。

一般來說,觀蔡小兒的行為及其他症狀比單單注意溫度高低更重要。

發燒有害嗎?



發燒可以有害,亦可以有用。不能一概而論。

發燒的最大作用是警鐘,它亦是身體免疫功能一部份。

而發燒的害處在於發燒的原因,而不在於溫度高低。雖然小兒發燒通常是感染引起,發燒本身不造成傷害。但如果發燒引起發燒抽筋則另當別論。

發燒抽筋也是常見的。六個月至六歲的小孩中,大約有百份之三有發燒抽筋。發燒抽筋是有家族性和續發性的。全身性的發燒抽筋少於十五分鐘一般不會傷害大腦的。抽筋通常發生於溫度急速上升期間,而非在高燒期間。發燒加上抽筋也可能是腦膜炎或腦炎的早期唯一病徵,也可以是腸胃炎或其他病的併發症,一定要立刻看醫生了。

什麼情況下發燒顯示重病呢?一般來說,小兒如果有以下的症狀便應快快看醫生了:昏睡、太易發脾氣、無精打彩、不停地哭、哭泣聲弱、皮膚蒼白、皮膚紅疹、長流口水...等。一定要文刻看醫生了。

小於六個月的嬰兒發燒最好快快刻看兒科醫生,憑自己觀蔡太危險了。他們有時得重病會體溫下降而非發燒呢。

應該如何處理發燒



最重要是觀蔡有沒有其他病徵,這比溫度高低更重要!

發燒時首要是飲大量的水。其次是幫助身體散熱:減少衣物(不可太少)、開少少風扇(開冷氣要很小心)。

可以服用正確份量的退燒藥。千萬不能過量。

高燒時用溫水抹身或洗澡。但浸浴則要小心。

看過醫生後,可以用退燒塞。千萬不能過量。(在未看醫生前便用退燒塞,便好像未知警鐘響的原因便把警鐘關掉-----愚不可及!)

不應該...



千萬不要用過量的退燒藥退燒。退燒藥的作用只不過令病人舒緩發燒,不能幫助病情。

小兒發燒切忌用亞士匹寧或含亞士匹寧的成藥,尤其是水痘、感冒或病毒感染。引發的雷氏綜合症足以致命,也可傷害肝和腦----非同小可!

不要以火酒沫身。這樣會令表皮涼快,但同時表皮血管收縮,以致不能散熱,內裡燒更高更危險。

不要用棉被局出汗。成人都有一種經驗----感冒之下醒來一身大汗,病便好了。這傳統做法可能是由這誤會引起的。其實是成人自己的免疫系統戰勝了才出汗、降溫、退燒。小兒發燒用局身汗的方法其實是錯的----危險!
2008-04-08 1:31 am
發燒
是有細菌或病毒侵入身體
免役系統產生高溫去消滅病毒的自然反應
但腦細胞既不能受熱
又不能受冷
34`C 至 39`C則無問題
否則腦組織就會局部 (變白痴) 或完全死亡

所以,小孩子發燒一定要先看醫生
並設法保持頭 (腦) 部於34`C 至 39`C之間
最快速的方法是用濕毛巾不斷抹頭部
繼而抹頸部
再是腋下
還要全身抹

在物理學上
水份蒸發時
需要吸收大量熱能
用濕毛巾就是以這原理去令身體降溫
還有, 因發燒時, 身體出汗
流失水份, 所以要多喝水以補充身體水份
2008-04-01 12:52 am
發熱,又稱發燒, 英文醫學術語pyrexia 或 febrile response,是一種醫學症狀,指由於身體內部原因導致體溫高於正常水平的現象。外因導致的體溫過高參見中暑。發熱患者常見同時自述畏寒,少數卻反過來感覺熱。


在溫度與臨界值相差不遠的情況下,還要考慮下列生理因素:

人體溫度一天內的變化:早上4點左右最低,下午6點最高。故早上測得口腔溫度37.5攝氏度可認為是發熱,晚上則不一定。
不同人的「正常體溫」可以相差約0.4攝氏度。
更年期前的女性在排卵周期中體溫會有規律地變化。
進食和心理狀態也會影響體溫。

機理
導致發熱的物質稱為「熱原」(pyrogen)。主要分兩類。外源性是侵入人體的細菌、病毒等產生的毒素直接刺激身體的溫度調節中樞(位於大腦內的下視丘),引起體溫升高。可見於敗血症。

內源性是人體為了抵抗感染,巨噬細胞、白細胞等與入侵生物作用,產生的複合體或代謝產物—目前認為是白介素-1(interleukin-1)—成為熱原,刺激發熱。

分類
低熱:37.4-38°C
中度發熱: 38-39°C
高熱: 39-41°C
超高熱: > 41 °C
一般建議由醫生診斷和治療的情況有:

有其他主要併發癥狀(如腹痛、尿血、神志不清、昏迷)的。
嬰兒和幼兒的中度或高度發熱,兒童的高熱。
成年人持續2天的高熱。
長期發熱。
中高度以上的發熱可能暫時影響大腦功能,造成譫妄(俗稱的「說胡話」)。持續高熱或發生超高熱的情況則需要進行急救。在這些溫度下人體內的酶會失去活性,從而導致重要代謝過程受阻而死亡。

發熱的規則可能預示著特別的疾病,例如傷寒病人常見體溫逐漸升高,然後持續呈臺階狀; 瘧疾患者發熱一般呈48或72小時的周期狀,而肺結核的特徵是每天午後發熱。


導致發熱的疾病和情況
很多傳染病,例如感冒、AIDS、SARS、腦膜炎、瘧疾、胃腸炎都有發熱現象。
免疫性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
癌症,例如白血病。
身體組織損傷,例如手術、壓傷症候群,腦溢血。
藥物作用,包括:
藥效包括導致體溫升高的,如黃體素;
藥物過敏反應產生的發熱;
斷藥後反應包括發熱的,如海洛英。
內分泌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
血管栓塞疾病,如肺血栓。
其他原因。目前很多持續性發燒出於醫學上未知的原因(Fever of unknown origin)。

治療
不嚴重的暫時發熱不一定需要治療。原因如下:

發熱在一定範圍內可能有力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觀察發熱的變化可以幫助醫生和病人監測病情變化,根據熱型協助診斷和知道治療方案的調整。
治療發熱雖然能減少病人的不適,但一般不會加速痊癒過程。
發熱會增加心跳和新陳代謝,所以心臟病患者和年老體弱的人應特別考慮及時解除發熱癥狀。

常用的口服解熱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中成藥有紫雪散、感冒退熱沖劑。

高熱原則上應先物理降溫,常用方法包括酒精擦浴,冰袋敷頭和頸部或者腹股溝大動脈處等。物理降溫不理想的發熱可考慮使用藥物輔助。發熱時體液丟失增多,應及時補充,包括多飲水,或者輸液。民間「捂汗」(加蓋衣被)的退熱方法一般不被醫學界推薦,因為操作不當可能反而阻止熱量散發,對兒童和高熱患者尤其危險。

發燒有時候是好事,有時候是壞事,好事 : 可以反映到自己身體是否健康 ; 壞事 : 發熱會增加心跳和新陳代謝,所以不能說它是好是壞。

發燒時不理會令發燒的溫度上升,嚴重可能會致命。

因為自然療法是人們自己發現的治病方法,而西醫是科學跟據的,當然不同啦!!!
參考: 我係就讀醫學系的,信我吧~~~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45: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31000051KK005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