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news.readmetro.com.hk/pda/24012008/photo663710008.jpg
【紅豆的功效介紹】:紅豆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紅豆樹的種子。
【植物形態】紅豆樹,又名:鄂西紅豆樹、江陰紅豆樹。種子1~2粒,鮮紅色,光亮,近圓形,長1.3~2釐米,種臍長約9毫米。
【採集】秋末冬初採種子,備用。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平,味苦,有小毒。
【功用主治-紅豆的功效】《四川常用中草藥》:理氣,通經。
治疝氣,腹痛,血滯經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圖片參考:
http://www.hkcccm.com/new/photos/127_1_s.jpg
【赤小豆的功效介紹】:赤小豆 《本經》
【異名】亦豆(《日華子本草》,紅豆《綱目》,紅小豆《本草原始》,小紅綠豆、虱拇豆(《陸川本草》),朱赤豆《中藥材手冊》,金紅小豆、朱小豆《藥材學》。
【來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
【植物形態】①赤小豆,又名:豬肝赤《本經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讀》,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
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枚,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莢果扁圓筒狀,於種子間收縮,無毛;種子6~10粒,暗紅色,矩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種臍不凹。
【採集】夏、秋分批採摘成熟莢果,曬乾,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藥材】①赤小豆:乾燥種子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棱脊。
質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於仁。
氣微,嚼之有豆腥味。
以身幹,顆粒飽滿,色赤紅發暗者為佳。
②赤豆:又名飯赤豆。
乾燥種子,呈矩圓形,兩端圓鈍或平截,長5~8毫米,直徑約4~6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澤,種臍位於側緣上端,白色,不顯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狀與亦小豆相似。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藥材以赤小豆品質為好,但貨源不多,漸為赤豆所代替。
【化學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質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纖維4.9克、灰分3.3克、鈣67毫克、磷305毫克、鐵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性味】甘酸,平。
①《養生要集》:味苦,溫。
②《別錄》:甘酸,平,無毒。
③《千金食治》:甘咸,平,無毒。
④《食性本草》:微寒。
⑤《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歸經】入心、小腸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經。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赤小豆的功效】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
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
①《本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②《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③《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
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④《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
暴利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⑥《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⑦《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⑧《綱目》:辟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
外用:生研調敷。
【宜忌】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