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有關植物有否感情,一直以來均未能下正確定論,但仍一直是科學家所感興趣的一門。其最早研究可追溯至40年前的『偶會』:
40年前,一位名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的美國情報專家首先提出植物是有感情的。1966年2月2日,巴克斯特曾把測謊儀的電極連到了一株牛舌蘭的葉片上。他向植物根部澆水,按道理植物吸了水會增強導電性,電阻會降低,紙上的記錄曲線應該往上走,可實際畫出的卻是鋸齒狀向下的曲線。結果他驚奇地發現:測謊儀顯示出來的曲線圖與人在激動時測到的曲線圖形很相似: 人在高興時出現的曲線,就是鋸齒狀向下!!於是,他大膽設想:植物可能有感情。
他之後進行了大量實驗。他將一部改裝的記錄測量儀與植物相連,並在其面前劃燃火柴,結果儀器上的指針出現了明顯變化。當他再手持火柴走近植物時,記錄儀的指針開始劇烈擺動,顯然植物對此很恐懼。更有趣的是,當巴克斯特多次重複這種行動,卻又不再真正燒植物後,植物感覺到這只是不會付諸實踐的威脅,慢慢不再害怕,最後再使用同樣的方法便不能使植物感到恐懼了。植物居然能夠對其行動有所認知及反應,這是他始料未及的。巴克斯特後來和他的同事們在全國各地的其他機構,用了25種以上不同的植物和其他測謊儀做了類似的觀察和研究。其中包括萵苣、洋蔥、橘、香蕉等,得到的是相同的觀察結果。此外他還察覺植物有辨識及遙感能力等等。
儘管後來一名美國女中學生Ursula Schwebs於1973年曾挑戰及推翻其理論,認為巴克斯特的結果是因為植物身處環境中空氣濕度的高低所致(濕度會影響電荷及電阻,而這些都影響測謊儀的量度),而非出自植物的感情。但這亦無損後來科學家們繼續探究這一方面的知識:
(1)前蘇聯科學家維克多.普什金也做了一個實驗,來證實植物亦具有感情變化。
他先在受測者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用腦電波儀把人手與植物葉子連接。然後對試驗者進行催眠,並講述悲傷或高興的事情,使之情緒發生變化。奇妙的事發生了:當普什金說一些讓受試者高興的話時,植物便豎起葉子舞動花瓣;當普什金在描述冬天的酷寒,使受試者渾身發抖時;植物的葉片也會瑟瑟發抖;如果受試者感情變化為悲傷,植物也出現相應的變化,渾身的葉片會沮喪地垂下。
(2)法國生物學家們嘗試在有兩片嫩葉的植物幼苗,在其中一片葉子上刺了一針;然後把兩片嫩葉一起切除,讓其自然生長。結果發現葉子曾受針刺的一邊芽發育得較慢,可能顯示了植物對危機恐懼的記憶。
(3)美國華盛頓大學及意大利都靈大學都曾發現植物有互通能力。尤其在危機來臨之時,植物會產生一些揮發性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在空氣中四處散發,從而給別的植物通風報信,『早早準備抵抗來襲者』。科學家們在對生長在拉美一帶的豆類、玉米、酸果蔓及其他一些植物的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4)加拿大生物學博士曾對萵苣每天做10分鐘的超聲波處理,結果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高產量。與此同時,美國一個科學家對大豆播放“藍色狂想曲”的音樂,20天後,每天聽音樂的大豆苗重量,要比不聽音樂的高出四分之一。相反,喧鬧的噪音會使植物感到煩惱而減慢生長速度,甚至枯萎死去。
(5)此外,據聞植物還會因應環境變化而發出獨特的植物語言。之前英國和日本的科學家曾通過特製的“植物活性翻譯機”發現,不同植物在不同情況下的確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有些植物的聲音會隨光線的明暗而變化,當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強光照射時,會發出類似驚訝的聲音;當植物遇到變天颳風或缺水時,會發出低沉、混亂的聲音,彷彿表示它們正在受到某種痛苦。上世紀70年代時,一位澳大利亞科學家也發現植物遇到嚴重乾旱時會發出“卡嗒卡嗒”的聲音。這些彷彿都在說明植物有 “靈性”。
面對以上這些現象,一些科學家即支持植物與動物一樣也有感情,而這種感情也是以體內的化學反應為基礎的。植物受到刺激時,體內會產生許多電信號,從而發生相應的化學反應,導致植物對刺激作出應答。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從植物解剖學的角度來看,植物中根本不存在任何神經組織,因此不會有感情,它們的感情活動可能是依賴離子滲透等現象實現的。
出現歧見,而且尚未有一方有說服力的學說支持其理論,所以無法以現在的情形去解釋植物有否感情。新加坡方面目前已嘗試培育出可透過發光而與主人溝通的植物,當然其方法也是把水母的綠色熒光基因轉移到植物身上而達到效果。未來會否有重大突破,也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