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環境保護署標誌1966年之前,香港所有垃圾均送往堆填區處置[1],其後開始使用焚化爐作輔助手段。環保署於1997年關閉位於葵涌的最後一個舊式焚化爐[2],所有垃圾轉送往堆填區處理。不過垃圾量不斷增多,香港每日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約1.65萬公噸,而僅得四成送往回收再造[3],堆填區會在可數之年溢滿[4]。政府近年開始探討利用新式焚化爐解決廢物問題,香港傳媒報導初步選指為位於新界西面的屯門[5],不過焚化廢物成本高昂,市民若要分擔全部成本將每戶每月約100港元[6]。
另外,為了促使市民減少產生廢物以及提高環保意識,政府曾在財政預算案提出徵收環保稅,限制膠袋及輪胎的棄置數量;但截至2006年,政策仍然在研究階段[7]。現時市面上的減少使用膠袋計劃(例如無膠袋日)仍然在試驗階段,由非政府環保機構帶頭推動。
政府於1959年制定《保持空氣清潔條例》,首次立例管制燃燒燃料所產生的排放物。繼而《空氣污染管制條例》於1983年取代該法例,管制燃燒以外的空氣污染源頭,並於1991年加大管制範圍,包括汽車廢氣等[1][8]。其後,環保署於1995年6月開始開始每天發佈空氣污染指數[9]。本地傳媒會於天氣報告時段發布空氣污染指數。
踏入21世紀,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尤其為人詬病。2006年8月號《美國商會月刊》刊登商會調查顯示,94%受訪者最關注的本地環境問題是空氣素質及污染,甚至有超過五成受訪者認識因自然環境素質欠佳而拒絕來港的專才[10]。而根據環保署數據,香港92%的二氧化硫、49%的氮氧化物、51%的可吸入懸浮粒子源自兩間本地發電廠——中華電力及香港電燈。兩間電力公司雖然已經設有裝置減低排放污染物,但成效不大,政府因此於2005年為電力公司設定排放上限。[11]另一方面,政府於2006年7月25日,展開「藍天行動」計劃,集中向市民宣傳減低空氣污染策略[12],例如呼籲市民把空調設於25.5℃,減少用電及廢氣排放量。
另外,香港連同毗鄰的廣東省政府合作,共同採取行動減低空氣污染,包括限制境內發電廠、工業用鍋爐及車輛所排出的廢氣[13]。2007年1月30日,兩地環保機關共同公佈《珠江三角洲火力發電廠排污交易試驗計劃》實施方案,利用排污交易模式(emissions trading)達至共同減少排污效果[14]。
污水方面,香港人每日製造約220萬立方米污水,[15]家居、工商業和農業是污水的主要來源。[16]香港目前有五個污水處理廠,當中沙田污水處理廠為香港目前最大規模的二級污水處理廠[17]。
光害
雖然維多利亞港夜景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19],但這也反映香港受到光害的影響。在旺角、尖沙嘴等商業區,商店於晚上休業後仍然長期亮著廣告牌射燈,造成光害[20]。這不但浪費電力,也影響附近居民的睡眠,市區也幾乎不再能夠觀星[21]。因此,民間也曾發起香港熄燈行動,以對光害問題表示抗議。
長春社,香港民間環保組織,成立於1968年,為香港最早成立的環保團體。該組織以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育自然、保護環境和文化遣產為使命。該組織主張倡導合適的政策、監察政府工作、推動環境教育和帶頭實踐公眾參與,以達致可持續的發展。現任主席為何小芳女士。
2008-04-07 23:16:02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F%E8%89%B2%E5%92%8C%E5%B9%B3&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