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的香港的資料~~ 20分

2008-03-29 11:45 pm
想要回歸後的香港的資料謝謝。
我是要英文的!
150字-200字就可以了。
更新1:

緊急的啊。

更新2:

可否俾英文的我啊。

回答 (1)

2008-03-30 12:20 am
✔ 最佳答案
社會環境
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標誌?香港要回歸這個事實,但是八九「六四民運」令香港人看見祖國負面的一面,雖然中國政府遠在北京,卻非遙不可及,香港人焦急、心痛、害怕民運,「九七」漸近,可是對「九七」之後的香港前景模糊不清,引起了社會恐慌和移民潮。有人選擇離開,亦有人選擇建設社會,推動民主。社會人士對回歸後的香港雖持審慎態度,但亦受樂於彭氏的民主政策。

香港經濟在九十年代起飛,市民生活安定,大學生們不愁畢業後失業,既沒有前途問題,便在安逸的環境下,安然接受享樂主義的洗禮。失去對社會的承擔感,失去了大專生的特定風氣,失去了共同目標,失去了方向和使命。好景不常,金融風暴隨?回歸而來,「負資產」、「失業裁員」等字眼常常掛在香港人的咀邊,使其士氣低落。大學生在這種風氣下,明白畢業後未必有份好工等待他們,於是他們希望藉大學三年以提高入職競爭力。為口奔馳下豈能輕言談夢想?他們的使命感亦漸漸降低,延至九十年代的尾聲。

學運
「六四」的慘痛回憶,令學運的領導著力於思考民運未能全功的原因及中國和香港的民主化工作,加上同工們開始注重內在靈性的屬靈培養、祈禱、內省等,以致九十年代早期學生運動沉寂一段時間。但隨著香港回歸祖國的日子漸近,普遍學生運動都分成兩種:一是希望去了解中國是個怎樣的國家,了解香港回歸中國又是怎樣一回事,從而接受香港回歸中國的事實,亦為回歸禱告。

另一是希望以民主建制和公義,抗衡極權的政府,以收東歐政變之效。大專生積極回應民主自由這個課題,雖然「民運」給大家一個負面的祖國,但他們也步向民主自由的觀念。

大專生特性
踏入九十年代,大學的學位開始普及化,更多年青人能夠成為大專生的其中一員,進到大學當中,大專生的整體素質趨平庸化。正因為大專生越來越多,為有更好的出路,院校中學生的競爭越來越大,尤以「學而優則仕」的心態,所以大專生將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在成績上。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掘起,令學生的追求趨向物質化和個人化,以凡事希望得到利益為本,「交流生」和「實習」成為大學生新寵,他們追求「得到什麼」,而非「應作什麼」。

八九年的民運,也對大專界帶來影響,大家落入對學運的迷惘和失落,故此大家對將來沒有盼望,對社會國家有一份無力感,反之盼望現在,這也是這一代大專生對即時利益的追求的原因;但同時,「回歸」這個課題亦引起一群大專生對祖國的熱誠與探討,準備承擔回歸後的挑戰。而九十年代的大專信徒不再像八十年代那般理性的討論,反而喜愛較為感性的屬靈經驗,故此較為感性的詩歌敬拜分享出現,而理性的研經和信仰討論的聚會則較少。

教會情況
因?一份避之則吉的心態,當時教會文化普遍不愛談及政治問題,然而,當時的氣候是要重尋中國人的身分,擔心回歸後香港會點,這亦是教會或政治界所擔心的問題,故此97年較多聯合祈禱會,祈求不要被剝削信仰,以安港人的心。
參考: 網址


收錄日期: 2021-05-03 18:48: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29000051KK019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