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屏風樓在一般而言,是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數幢連在一起的摩天建築物,擋住光線並減慢風速。屏風樓有如屏風,而大圍火車站上蓋及九鐵車廠上蓋的物業設計,便是屬於這類密封式設計。[來源請求]
目錄[隱藏]
1 成因
2 概念倡議者
3 影響
4 香港懷疑屏風樓列表
5 各地抑制屏風樓的方法
6 參見
7 備註
8 外部參考
8.1 參考資料
[編輯] 成因
批評者認為,屏風樓的出現是因為在缺乏政府的城市規劃和監管下,地產商在發展市區外圍的新區時,為了盡量利用昂貴的土地,一方面將新建的建築物向高空發展,另一方面將大廈與大廈之間的距離縮至最小,形成屏風,使市區內部的舊區變得有如盆地一樣。在香港,大圍、荃灣及深水埗均正面對這個問題。
另外,也有意見認為屏風樓的出現,與舊啟德機場搬遷,市區撤銷對樓宇的高度限制,以及建築物條例的修改,令廁所不需設有窗戶,發展商可以改變一梯八夥式住宅樓宇設計有關。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政府近年改變土地用途做法,將小街巷裡合併為較大的發展區,導致地積比率不變卻可興建更多樓面面積,最終出現體積龐大的屏風樓。
[編輯] 概念倡議者
屏風效應最初在2004年合和集團灣仔南酒店計劃時,由反對計劃的長春社提出,指酒店大樓的設計如一道屏風,會影響灣仔區的空氣流通。
2006年起,環保團體環保觸覺發起多次針對屏風樓的行動,並倡議採取司法覆核和在賣地場地抗議等方法反對拍售懷疑有可能興建屏風樓的地皮[1],導致拍賣成交價,遠低於地產商遠期。
[編輯] 影響
屏風效應是指樓宇建築猶如天幕,阻礙自然風進出,這使城市內的空氣轉差、「不見天日」、悶熱難擋,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空氣質素、景觀及自然光,令相對內陸的地區的空氣流動減弱,氣溫升高,加劇地區性的空氣污染問題,令區內居民患呼吸道毛病的比例增加。
[編輯] 香港懷疑屏風樓列表
西九龍九龍站Union Square物業發展特色
浪澄灣
萬景峰
君傲灣
蔚藍灣畔
映灣園
藍天海岸
永富苑
[編輯] 各地抑制屏風樓的方法
上海在2003年通過《上海市城市規劃管制技術的規定》,規定高度超過60米的大廈,最大連續展開面闊度不能超過60米,又規定樓高8層以下的樓宇,連續展開面闊也不能超過80米。
新加坡在1990年代重建新加坡河畔時,沿河岸設置梯級式高度限制,以新加波河為輻射中心,分為3區;河岸區樓高不可超過4層,緩衝區樓高不可超過10層,外圍區樓高不得超過35層。
香港牛頭角上邨第二、三期的重建計劃,採取了微氣候分析,兼顧日照採光和通風的需要。[2]參考《規劃準則》的指引,按各區不同的需要,制訂符合該區實際環境的分區規劃大綱圖,加強大綱圖的註釋功能,在大綱圖的範疇上嚴格規劃地積比率。[來源請求]
[編輯] 參見
地積比率
利潤極大化
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