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破陣子,貓捕雀的語譯

2008-03-28 10:16 pm
如題:
破陣子要是辛棄疾既...
貓捕雀要是薛福成的...

麻煩大家囉....

很急的啊!!!!

回答 (2)

2008-03-29 3:13 am
✔ 最佳答案
辛棄疾<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講解]
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曆誇(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閒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醉裏挑燈看劍②,夢回吹角連營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聲⑤。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⑥,弓如霹靂弦驚⑦。了卻君王天下事⑧,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注釋]

②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夢回:夢醒。吹角:軍隊中吹號角。連營:連接成片的軍營。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頭駿牛,名叫“八百里駁(bò)”。麾下:指部下將土。麾,古代指軍隊的旗幟。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翻:演奏。塞外聲,反映邊塞征戰的樂曲。
⑥的(dí)盧:一種烈性快馬。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⑦霹靂(pī lì):響聲巨大的強烈雷電。
⑧了(liǎo)卻:完成。天下事:指收復中原。
[譯文]
醉夢裏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美餐,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髮人!
詞的上片,寫作者閒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裏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鬥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於完成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死後不朽的英名。到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歎:“可憐白髮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苟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髮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鬱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裏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歎。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裏、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沈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薛福成《貓捕雀》
窗外有棗林,雛雀習飛其下。一日,貓蔽身林間,突出噬雀母。其雛四五,噪而逐描,每進益怒。貓奮攫之,不勝,反奔入室。雀母死,其雛繞室啁啾,飛入室者三。越數日,猶望室而噪也。
哀哉!貓一搏而奪四五雛之母,人雖不及救之,未有不惻焉動於中者。而貓且眈眈然,惟恐不盡其類焉。烏虖,何其性之忍耶!
物與物相殘,人且惡之;乃有憑權位,張爪牙,殘民以自肥者,何也?

譯文:
窗外的一片棗林,小雀兒正在學習飛行。
有一天,躲在樹林的貓突如其來撲出咬噬雀母。
那幼小的四五隻雀兒,憤怒的叫著和驅趕那貓,雀兒每次向前進攻,就更加憤怒。
貓奮力揮舞利爪撲擊小雀,卻無法取得優勢,於是回身跑進室內。
雀母死了,小雀圍繞著房子吱吱地不停叫著,更多次飛進室內。
幾天裏,那雀兒還是朝著房子怒叫哩。
真可悲阿!那貓撲擊一下,便搶奪了四五隻小雀的媽媽。
人們雖然來不及救雀母,大家心中都感到難過。
但是那隻貓還是瞪眼注視,惟恐不能殺盡雀類。
動物與動物之間的互相殘殺,人們尚且憎惡;
卻竟有憑藉著權勢地位,利用黨羽,殘害百姓,使自己得到利益的人,這是為甚麼呢?
參考資料 http://www.hklf.org.hk/hklf4/literary/secondary/0003/slide/original_a.htm
2008-04-01 6:16 am
好詳細同埋thx!!


收錄日期: 2021-04-25 22:00: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28000051KK015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