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春節的起源:
春節一般俗稱為新年或過年,但古代多稱為元辰、元正、正旦或元
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
年的概念,是與古代的天文節律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緊密相聯
的。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人們在取得好收成時,
總要慶賀一番,久而久之就成為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甲骨文和金文
中的年字,就有果實豐收和穀穗成熟的象徵意思。
傳說:
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關於年獸的說法,人們慶幸沒有被可怕的年
獸吃掉而相互恭賀;二是玉皇大帝曾聽信讒言要四海龍王淹死人
們,幸虧觀世音菩薩的搭救,才免除了人們的浩劫,所以大年初一
時,人們見面時總要互道新喜。在歷史上春節的時間並不一致。1911
年辛亥革命後,曾採用西曆曆制,把西曆(即陽曆)一月一日稱為
新年或元旦,而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習俗: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上墳。
用柚子葉來洗澡。
大掃除。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要把家裏打掃乾淨,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
貼上揮春、春聯、年畫,一些農村還要貼窗花。
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大人們說“沒倒”,小孩子會執拗的說“倒了!福倒了”,這麼說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守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麵糰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派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買年花。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參見春運、恐歸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曆一月不應購買鞋(因為「鞋」與廣東話的「唉」聲相似)。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大吉大利。
不動刀。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意義:有果實豐收和穀穗成熟的象徵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