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A) 總督府為日本資本主義侵入台灣做舖路工作及壟斷製糖廠
日本統治台灣第一階段(1895~1918年)的24年間,在七代的軍人總督強大壓制下,為引導日本資本主義侵入台灣而作了大規模的「鋪路工作」。
由於日本佔領台灣的當初,日本本國資本主義的力量還很薄弱,無力投資殖民地,所以日本政府先把台灣整頓開發,一方面協助日本資本主義進行原始積蓄,另一方面整備了日本資本容易侵進台灣的社會條件。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開始就像暴風雨似的徹底,廣泛且破天荒地從根底推翻了台灣傳統社會的經濟、社會體制。使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市場(勞動預備金)。換言之,這就是給予日本資本主義侵入與台灣資本主義發生的社會條件之一。
日本政府在這初期階段,很快就創設殖民地銀行的「臺灣銀行」(1899年), 作為國家獨占的大本營,控制臺灣經濟的命脈。1900年,日本政府又創設公私合辦的「台灣糖業株式會社」(日本天皇也是股東之一),開始獨占台灣製糖業。從此,台灣的製糖業急速發展。
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第一期24年間,台灣經濟完全由日本資本主義所壟斷。然而,殖民地矛盾也隨之尖銳化。日本即統治者、資本家,台灣人即被統治者、勞苦大眾,這種國際性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深刻化,成為初期武裝抗日鬥爭最主要的導火線。
(B) 日本資本控制台灣經濟及壟斷產米
日本統治台灣第二階段(1919~1927年)的9年間,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本國的資本主義蓬勃發展而進入獨占階段。此時,由於殖民地治安良好,勞動力低廉,資本利潤高,所以隨時受到日本資本家的重視,加上總督府對於來台資本家,給予政治、法制、財政、金融等各方面的保護政策,終使日本資本家接踵而至,很快就獨占了台灣產業,台灣也因此走向工業化。先前的日本軍國帝國主義,從此變成「資本帝國主義」。
1920年代聞名世界的蓬萊米培植成功,導致台灣產米量大增,總產量最高時突破了一千萬石。
然而,由於蓬萊米的普及化導致商品經濟更加廣泛侵入台灣農村,使農家需要更多的現款。因此,日本總督所主導的蓬萊米的生產與輸出,無非是犧牲殖民地農民的「飢餓輸出政策」。同時,蓬萊米生產在另一方面,導致台灣的殖民地單一農業發生大變革,即過去的台灣唯一產業製糖,轉化為米、糖兩大農業的商品生產,這就是日本資本主義征服台灣的第二階段的最大特點。
蓬萊米生產普及化,在米榖流通、輸出方面也引起大變革。台灣傳統的「土壟間」,受到日本大資本的進攻,從台灣農村急速消失。
(C) 日本資本獨佔下的台灣工業化
日本統治台灣第3階段(1928~1936)的9年間,其前半是世界大恐慌襲來,台灣經濟蕭條,但在後半,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台灣在日本資本主義獨占下開始軍需性的工業化。
1927年開始,日本國內發生金融恐慌,金融機關相繼倒閉。日本資本主義為了打開這種經濟上的僵局,乃採取「通貨膨脹政策」與「對外侵略政策」。於是,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與獨占資本勾結下,在國內有大小武力政變,在國外,發動了侵略戰爭。
因此,台灣經濟除了仍舊富有供給本國米糖的任務外,被迫負起軍需工業品生產基地與南方軍事補給基地的兩大任務。在這種客觀形勢的演變下,日本財閥(日本獨占資本)勾結日本軍閥,更傾其力餘殖民地台灣、著手所謂「國營事業」的工業建設。三井、三菱兩大財閥及其他大小的新興財閥,都來台灣投資設廠。
(D) 中日戰爭爆發、台灣軍需工業發展
日本統治台灣第三階段(1928~1936年)的4年間,雖然時間短暫,但因戰爭爆發,所以台灣在短期間內急速進行了確立戰時體制與軍事工業發展。
動員農業生產就是強徵米糧供應前線。動員人力就是徵調勞動力到工廠。動員財力就是擴大財政規模,強制購買國債,增加台銀券,強制戰時貯蓄,來充當戰費。
擴大軍需工業生產,主要是建設大規模的金屬工廠與化學工廠,把期大量的產品供應軍需。結果,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終於超過農業生產而佔台灣產業的首位。1942年工業生產繼續擴大,成為日據時代工業生產的最高峰。
台灣人在過去辦個世紀間,留下了數也數不清的淚與汗,使台灣進行資本主義化(近代化),並被日本獨占資本剝削巨大財富,也供應日本豐富的蓬萊米、砂糖、香蕉等,那麼,他們當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大變革之際,所得到的是什麼?日本與日本人不但沒有留給台灣人一槍一劍,反而把台灣人的財富、人權、自由的一切都當作戰敗報償品而送給新的殖民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