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孔子說:“不要顧及我年長,而不敢講真話。你們經常說,沒人理解你們,如果有人理解並重用你們,你們打算咋辦?”子路急忙說:“較大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外有強敵入侵,內有饑荒肆虐,我來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氣,個個講道義。”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樣?”答:“方圓幾十裏的地方,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於精神文明,要等能人來教化。“公西赤,你怎樣?”答:“我不敢說能幹好,但願意學習。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願穿著禮服,做個助理。“曾點,你怎樣?”曾皙彈琴正接近尾聲,他鏗地一聲放下琴,站起來說:“我與他們三位不同。”孔子說:“說說有什麽關係?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曾點說:“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一路唱著歌而回。”夫子感歎說:“我欣賞曾點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後,曾皙問:“他們三人的話怎樣?”孔子說:“只是各談各的志向而已。“您爲何笑仲由呢?“治國要講禮讓,他的話一點也不謙虛,所以笑他。“冉求談的是治國嗎?“怎麽見得治理方圓幾十裏的地方就不是治國呢?“公西赤談的是治國嗎?“祭祀和外交,不是國家大事是什麽?如果公西赤只能當助理,誰能當總理?”
2008-03-31 00:11:28 補充:
copy錯左網上ans-.-
既然有兄台答左譯文,
小弟只好加上分析:
文中詩人盡情抒發、描述了竹子剛直、不倚的風格。詩人托物寓意,把竹子喻爲讀書人,養竹喻作用賢,以留給居住在這裏的後人和用人者借鑒。
文人士大夫喜歡竹子不僅是由於其自然外觀,而更多是由於它那“比德”意義,即將竹子的自然形狀跟人的道德追求聯繫起來。白居易的〈養竹記〉就將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