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病毒!!!!

2008-03-27 8:17 pm
病毒的說明~~!!
最毒的病毒是那一種????
會唔會有D病毒好似科幻片一樣
又死人又絕種~??

回答 (2)

2008-04-04 10:55 pm
病毒是一種可以在其它生物體間傳播並感染的微小粒子,直徑約為20到400奈米。這些粒子中含有遺傳物質(如RNA或DNA)。當病毒感染了細胞,病毒的遺傳物質就控制了細胞的功能,以複製更多的病毒,可導致該細胞死亡。在原核生物間傳播的病毒,也稱為「噬菌體」或「吞噬體」。


病毒的起源不是很清楚。最流行的解釋是它們來源於其它寄主有機體,起源於例如質體或轉座子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簡化了的微生物或分別起源於原始海洋的有機生物湯。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於不同的機制。


對於病毒是否為生物體有所爭議,因為病毒不能完全符合生物定義,例如它們在宿主細胞外無法自行代謝與繁殖。不過病毒擁有基因,且受自然選擇作用,也可視作一種處於生命定義邊緣的生物體。


關於病毒的記錄在西元前10世紀的中國就有天花的記錄,16世紀時也有利用鬱金香碎色病毒來作不同花色的育種。


在濾過性病毒被發現前,詹納醫師曾在1798年以牛痘接種來免疫天花,1884年巴斯德醫師發明狂犬病疫苗,1880年代柯霍等人發現有些傳染病的檢體無法培養出細菌,可經過接種感染。


病毒於1898-1899年首次被發現,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發現將菸草花葉病的病原體濾液,以細菌無法通過的濾器過濾後,其濾液仍具有感染性,當時將此現象認為是細菌的分泌物所致,並稱之為濾過性病毒,伊凡諾夫斯基因此被稱為病毒學之父。現代病毒學研究,始於1915年F. W.特沃特和1917年F. 德雷爾發現了感染細菌的噬菌體。1940年代,人類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病毒的型態。


1928-1950年發現可以利用雞胚胎技術培養病毒,1945-1950年間發展出組織培養技術來培養病毒。





病毒的分類並無絕對的規則,常依病毒的型態、感染對象、最初發現地點,例如感染動植物的病毒可能依感染的對象、病徵來命名,噬菌體的命名常依實驗室內編號命名,例如T1噬菌體。





病毒構造






病毒具有由蛋白質組成的具有保護功能的衣殼和被衣殼包被的核酸組成,形成衣殼的單位稱作次蛋白衣或殼粒,為六角形或五角形。衣殼和核酸合稱為核衣殼。有些病毒的核衣殼外面,還有一層由蛋白質、多糖和脂類構成的膜叫做外套膜,外套膜上生有刺突,如流感病毒。




由於病毒並不像其他生物能藉由交配產生後代,因此在種別的定義上與一般生物有所不同。病毒的分類是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簡稱ICTV)開會討論而得。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病毒顆粒的特性、抗原特性與生物特性。





病毒核酸的分類

請見:生物病毒分類表




第一類是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DNA)。

第二類是單鏈脫氧核糖核酸。

第三類是雙螺旋核糖核酸。

第四類是具有像mRNA(信使RNA)行為的單鏈核糖核酸。

第五類是作為mRNA模板的單鏈核糖核酸。

第六類是單鏈核糖核酸(RNA)以及一個脫氧核糖核酸作為媒介。(逆轉錄病毒)

第七類是有一個核糖核酸作為複製媒介的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




病毒目前曾被描述為「處於生命邊緣的生物體」[1],但是關於病毒是否為生命的爭議仍然持續,在美國《美國法典》中,病毒由於可作為生物武器與其他惡意用途,而被視為一種微生物。而在科學界則有多種不同看法。類病毒與普利昂的存在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病毒與其他生物的相似在於能夠處理基因,且在感染細胞內,能夠受自然選擇影響而演化[2][3]。並藉由自組裝進行繁殖,產生許多複製品。


病毒沒有被視為生命基本單位的細胞構造,卻擁有基因。且他們雖然可進行繁殖,卻無法自行代謝,而且需要宿主來幫助其複製與合成。不過細菌中的某些種類,如立克次體與衣原體即使無法在宿主細胞外繁殖,依然歸類為生物。


符合生命定義的生物是經由細胞分裂進行複製,而病毒則是在細胞內進行自發性的組合,此問題也引發了爭論。病毒的自組裝作用被拿來和非生命中的晶體成長作比較。病毒於宿主細胞內的自組裝,隱含了有關生命起源的訊息,因為假說中認為生命可能是起源於可行自組裝的有機分子[4]。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由很多不同種類但相關的病毒引起的流感、天花、由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愛滋病(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症候群,AIDS)。最近發現子宮頸癌和人類乳突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有很大關係,這是一個顯示了人類癌症和病毒的關係的重要證據。


現在最積極的預防病毒的方法是接種疫苗。過去,病人通常要求使用對病毒沒有什麼作用的抗生素,這使得細菌產生越來越強的抵抗力。因此在對病人進行治療前應該等待檢驗結果以確定病人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還是由細菌引起的。
2008-03-27 8:34 pm
愛滋病,又譯艾滋病、愛之病,源自英語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或「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簡稱AIDS,是一種能引起人體免疫系統衰退的傳染病。它是由人體免疫缺陷病毒(或稱愛滋病病毒,HIV)引起的。這種病毒通過人體的體液諸如血液和精液進行傳染。最普遍的感染愛滋病的方式是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為以及共用沒有消毒的靜脈注射針頭。治療血友病時使用了被病毒污染了的血液製品也是一種主要的傳播方式。

愛滋病感染時,多半沒有任何癥狀。但是在幾天到幾個月後,可能出現輕微的急性癥狀,但這些症狀並非由愛滋病毒所引起,而是由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因此會隨著被感染的細菌及病毒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反應,如:淋巴腺腫、脾腫、出汗、發熱、疲倦、皮疹、肌肉關節酸痛、喉嚨痛等。少數病人在相當早期出現中樞神經癥狀。在急性期,身體開始有免疫反應,也就是代表實驗室能夠檢查出病人體內的抗體。



急性癥狀消失後,接下來就進入沒有癥狀的潛伏期,潛伏期可能長達十年以上。



等到免疫力越來越差,CD4細胞可能少於200/muL,病人開始出現卡波西氏肉瘤與伺機感染,就進入了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也就是愛滋病。卡波西氏肉瘤、卡氏肺囊蟲肺炎、鳥型結核菌、巨細胞病毒等皆為常見的表現症狀。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45: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27000051KK011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