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關於寓言的定義,從古到今有很多種解釋,
「寓言」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
《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借外論之。」
除了古書定義和辭典上的解釋之外,現代研究兒童文學的專家學者,對寓言也有精闢的定義。茲列舉如下:
1. 吳鼎在《兒童文學研究 遠流出版社 民69年10月30日三版》中曾提到「一般人稱寓言,都是用fable一詞。所謂寓言,是一種寓有教訓,或含有新的啟示的故事,其內容常把動物或無生物『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 )使之成為主角。」
2.譚達先在《中國民間寓言研究 民73年9月》中提到:「把人類的知識和智慧給予藝術的概括,而且具有諷喻意味的民間口頭故事,就是寓言。」又說「它是用譬喻的方法通過鳥獸草木和種種物體的姿態,來著重摹擬、揭露、批評或嘲笑人們的缺點的口頭故事。」
3.林守為則在《兒童文學 民77年7月》中提出:「寓言是什麼?寓言是寄寓著高深意思的一種故事。所以就文體說,寓言屬於敘述文,每一種寓言都敘述著一個故事,但它的目的並不在敘述這個故事,而在藉這一個故事來表達某種高深的意思。」
4.洪汛濤在《童話論 民78年9月》說明了寓言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故事。結構大多簡短,主人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無生物,主題都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喻較深的道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
5.蔡尚志在《兒童故事原理 民78年10月》中提到:「寓言是利用簡潔有趣的故事,鋪述一件件杜撰的事件,並藉這個故事來暗示或譬喻一個教訓或哲理。「寓言」的意思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啟示、教訓、諷諫的作用,通常被用來做為道德教育的材料。」
6.祝士媛在《兒童文學 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民78年10月》中,認為寓言是一種把諷諭意義隱藏於其中的簡短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所謂寓言,就是寄託之言。寓言作者把要說明的某個道理或哲理,寄託在一個虛構的短小故事中,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領悟,從中獲得教訓。.
7.張清榮在《兒童文學創作論》(富春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台北一版四刷)中曾提出:
「『寓言』是出自於想像,取材於動、植物,採用『重點後置』的結構,寓藏道德意旨,以故事吸引讀者一讀,使讀者獲得啟發,兼具童話、小說、格言三種質素的文體。」
韓非子—三虱爭訟(三虱食彘)
【原文】
三虱相與訟,一虱過之,曰:「訟者奚說?」三虱曰:「爭肥鐃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臘之至而茅之燥(燒,殺豬時用茅草燒豬毛)耳?若又奚患?」於是乃相與聚嘬(吮吸)其母而食之。彘(豬)臞(瘦),人乃弗殺。
【語譯】
三隻虱子互相爭吵,一隻虱子經過,說:「爭吵什麼啊?」三隻虱子說:「爭肥的地方。」那個虱子說:
「你們不擔心臘月到了的時候(被)茅草燒嗎?你們還有更值得擔心的嗎?」於是它們一起聚在肥的地方吸食它們的豬(的血)。豬瘦(了),人便不殺(豬了)。
感:內訌是普遍發生的,導致損人不利己的結果也是不少。推而廣之,人類的互相殺戮、爭奪資源、侵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