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突厥
突厥淵源於先秦時期的丁零。漢晉時期,受到匈奴的壓迫,南遷於高昌北山(今博格達山),成為鐵勒其中一部。公元460年,柔然攻滅高昌,遷突厥於金山(今阿爾泰山)鍛造鐵器,稱為「鍛奴」。柔然衰落以後,突厥逐漸強盛起來,首領土門自稱伊利可汗。至木杆可汗,控制整個蒙古高原,成為了漠北草原新的霸主。其後,突厥以阿爾泰山為界分裂為東、西兩部。
東突厥與隋唐的和戰相當頻繁,公元630年為唐朝所滅。突厥被打敗以後,許多突厥人南下居住,唐太宗把他們安排在東自幽州(今北京市),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南)的廣大土地上,井逐步融入了各族之中了。其後,殘餘部屬建後突厥,再為回紇所滅。
吐蕃
吐蕃(BO)是藏族自稱「博巴」的唐代音譯,是先秦時期的氐羌與西藏土著民族混融的後代。漢晉之際,吐蕃已經形成蕃國。至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建立起了強大的吐蕃王國。其強盛時,曾轄有青藏高原諸部,勢力達到西域河隴地區。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訌和部族、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現了眾多互不統屬的派系。他們各據一方,互相征伐,戰爭連綿持續了400多年。13世紀初,蒙古族領袖成吉思汗在中國北部建立蒙古汗國,吐蕃所分布的區域被納入元朝版圖,並逐漸以「藏」取代了「吐蕃」作為族稱。
沙陀
沙陀族本是西突厥的一支,原居漢烏孫故地,与處月、處蜜雜居,故稱西突厥別部處月种。唐太宗平定西突厥,在北庭金沙山之陽、蒲類海之東有一大磧(沙石地),名為沙陀,所以,就把這支西突厥別部稱為沙陀突厥。
五代中的後唐(李存勗)、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和十國中的北漢,均由沙陀所建。其中後晉高祖石敬瑭贈燕、雲16州予遼前身契丹。而北漢立國者劉崇,是後漢高組劉知遠的從弟。在宋朝建立之後,亦已逐步融入了各族之中了。
也正因此,中國的文化、言語也發生了不少變化,尤其是北方。
希望知識共享!
2008-03-27 16:33:56 補充:
就上述三個民族,從某種意義來說,可以說吐蕃是存在的,只是改名為藏族而已。東突厥已亡,而沙陀族本是西突厥的一支,實際已不存在了,至於西突厥的其他支別是否尚有後裔繁衍,因不在中國境內,我未見有史學家提及,但我懷疑,在成吉思汗時期,北方的這些小部落是否可以幸存呢?也許亦經己融入滿、蒙…甚至哈沙克、俄羅斯各族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