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人格特質
劉邦年少時因自以為異於常人(左股有七十二子,以及出生時其母夢見與神相遇、其父看見蛟龍等謠言),輕慢侮人,好酒色,遊手好閒。在擔任泗水亭長後,仍依然故我,直到一天見秦始皇出遊,使積極奮發。劉邦與項羽在個性上有相似的地方,如自尊心、自心、好勝心等,但在表現的手法上卻迥異不同。項羽表現其剛強,氣勢懾人;但劉邦卻溫碗而使人不設防。漢軍與西楚軍對峙僵持時(西元前203年),項羽不耐,速戰速決,而劉邦卻能忍耐,寧可「鬥智不鬥力」。可知劉邦冷靜而理智,絕不情感衝動,甚至在危急時能當機立斷,如項羽與劉邦隔澗對談時(西元前203年),因劉邦列舉十大罪狀激怒項羽,項羽憤而射殺之,中其胸口,而劉邦卻能立刻假裝傷其腳趾,以定軍心;另外韓信在回報欲當代理齊王時,劉邦本憤而拍桌,破口大罵,但因張良止之,遂改口:「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為假?」如此因情順勢的機智反應,令人佩服。
項羽的個性衝動而易怒,不能冷靜的分析,其易怒,導致了人格的偏差;其思慮不夠縝密,使他喪失了天然的地利。項羽遇事,不知冷靜考量、自我反省,一味的增加情緒的氾濫,是他失去了人和。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從這一段文字可以發現,項羽年少時,就已出現三種個性:「不耐煩、善辯、無毅力」。學書不成,轉而學劍亦不成,然後又說出了一篇大道理來:要學就要學萬人敵。一旦開始教他可以萬人敵的兵法,項羽又不能有始有終的把兵法學完全。通常不耐煩的人,大多具有一些小聰明,也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會覺得耐煩的是傻子。為了要說明自己並非不耐煩,所以自然就會善辯;當然,不耐煩的人多半是不會具有毅力的。所以說,司馬遷在項羽的出場描述中,其實已在隱示項羽的個性,和日後的烏江自刎,是有密切的關係。項羽會有這樣的個性大概與其才力有關,「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上天給項羽的優越條件,反而成了他自身最大的挑戰!以此而言,也不禁令人聯想:上天實在是公平的,祂賦予項羽才力,卻不賜給他堅持和毅力的智慧,除非項羽能夠超越自己,否則上天給予的優點,最終將成為他的致命傷。
2.人事任用
劉邦曾經和韓信討論將領們的指揮能力,韓信說劉邦不能帶超過十萬軍隊,自己卻多多益善。韓信意謂:「劉邦雖然不能統御士卒,卻能統御將領。」劉邦的重要決策,幾乎全來自部屬們的建議,但他大多數時候,對部屬的建議,都有正確判斷,而在他發現判斷錯誤時,他決不死不認錯,反而馬上改正。另外,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敗後(西元前204年),不返回關中,卻直投韓信和張耳的軍營。他和夏侯嬰在小修武躲了一夜,他不敢當天晚上就投軍營,因為若韓信和張耳叛變的話,殺他只是舉手之勞,劉邦不敢把他的生命寄託在韓信和張耳的忠心上。易日早晨,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元帥印信,重新調整軍官職務。他奪取了韓信和張耳的兵權後,仍授權張耳負責趙軍,擢昇韓信當宰相,令他們雖然受到被奪軍權的羞辱,卻仍死心塌地。劉邦如何能讓韓信俯首貼耳,而不背叛?這固然是一種氣勢,但不僅限於氣勢,而是劉邦奪軍措施,一定有使韓信心服口服的原因:這固然是一種恩情,但不僅限於恩情,而是沒有偏袒,韓信才可能坦然接受。劉邦沒有一件事不讓韓信知道,因此韓信更確信他始終獲得劉邦的信任,他的重要性不在於有無軍權。若劉邦懷疑韓信,奪取軍權是為了防他變心,事情恐怕發生變化。這就是為什麼在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後,智囊蒯徹說服韓信占據一方,獨立成另一勢力時,韓信堅決劉邦對其有恩,因而蒯徹說服不成裝瘋逃亡。劉邦實為一政治天才,使其眾將領願服貼、追隨之。
反觀項羽,他剛愎自用,相信自己的才能,輕忽屬下的建議,就算身旁一度擁有范增、陳平、韓信等人,也無法相信和重用他們。項梁起兵反秦經過淮陰時,韓信北渡淮河投奔,項梁陣亡後,歸屬項羽,任郎中。韓信多次向項羽獻策,都未被採用。漢王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結果韓信成了日後項羽的大患。同樣的,陳平擅長謀略,但是項羽聽信流言,使得陳平離開項營。另外,范增雖被項羽尊為亞父,但是項羽無法完全相信他,以致於陳平使出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而項伯與劉營勾結,項羽卻始終相信項伯,只因為他是項氏一族,這實在是很諷刺。
2008-03-26 13:46:04 補充:
4.軍事資源運用
劉邦
劉邦滅三秦後,以關中為後援根據地,關中為秦發源地,咸陽雖遭項羽洗劫過,但關中整體經濟實力仍在,且劉邦每攻佔一處地方,都善用當地資源。所以雖屢敗於項羽,但都能迅速重整軍隊,捲土重來。
項羽 楚漢相爭初期,西楚軍在軍事方面較為優勝,但項羽所重用的,似乎都只是西楚軍,且其根據地位於南方,而劉邦的地盤大都為北方之地(當時南方的人口、經濟等都不及北方)。項羽也未曾善用所攻佔之地的資源,故劉邦在後援力量方面實遠勝項羽。楚漢相爭五年後,項羽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已大不如前,劉邦卻能夠具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無怪乎劉成項敗。
2008-03-26 13:46:28 補充:
3.人心向背
國家之興亡,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人心背向。國家若得到人民支援,社會才會穩定,政權才能長治久安;相反,如統治者的施政殘暴不仁,國家便不獲支援,更會導致民怨沸騰,弄致官逼民反,使政權逐步推向來亡。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昏庸和暴虐,令人民不願再忍受其嚴厲的統治政策,最後更亡於以劉邦、項羽為首的義軍手上。
2008-03-26 13:46:36 補充:
劉邦得天下,實與民心依附有莫大關係。劉邦在入關之時,表現出統治者的風範,廢除秦代苛政,與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於是民皆欣悅,甘於跟隨劉邦。而且劉邦來自民間,其左右股肱,如陳平、周勃等,莫不為市井布衣,因而深知民間疾苦。其後,又以義帝發喪之名,號召諸侯討伐項羽之不義,並安撫流亡百姓,令人心盡歸劉邦。得天下後,能罷秦徭役,以黃老無為之術,替代贏秦法家之治,故能迎合廣大百姓之要求。
2008-03-26 13:46:44 補充:
項羽反觀以貴族身份起義的項羽卻不知爭取民心,大肆殺戮,入咸陽而焚燒阿房宮,三月大火不盡,屠殺秦民及士卒二十萬,自招秦人反感,更使戰敗者不敢向其投降,如彭城之戰中(西元前205年),漢軍情願投水溺弊也不肯投降。敗卒不投項羽,人心也不歸附,埋下劉成項敗的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