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古代“亲”是“新”的本字,可以互用。古本《大学》一直使用“亲民”,朱熹则别出心裁地把“亲民”换成“新民”。朱熹说:“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愍,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在朱熹这里,所凸现的是君子亲民的内圣方面和内在特性,强调对观念的更新。而王阳明则坚持原本《大学》的“亲民”,把“亲民”理解为具有外王性质的“以安百姓”…
摘自《<大学> :从“文本”到“义理”》一文,著者胡可涛、葛维,見於《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查看《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除了上文那段「朱熹说」,朱熹也引了程子對「在親民」的訓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
http://ef.cdpa.nsysu.edu.tw/ccw/01/4b01.htm
朱熹輯定四書,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一章並自成一課,而《禮記.大學》原文本亦見「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之語,《書》《詩》確是如此相傳,且「親」和「新」在古文裏偶會通假。<大學>經朱子等人校勘,依了程子之見,把「親」訓為「新」。《朱子語類》談及大學之道時也多次強調「新民」的意義,故「新民」的出現並非偶然。我不認為程朱隨意改動經典,該說是他們訓詁的結果。
後來,王陽明的思想跟理學有所分歧,對大學之道的本旨更有迥然不同的見解,認為《禮記.大學》的「在親民」才是正義,不以後文的「作新民」相訓。
《傳習錄.卷上》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
http://ef.cdpa.nsysu.edu.tw/ccw/01/cxl.htm
《傳習錄》所說的「舊本」應是記於《禮記》中的版本,「在新民」該來自四書的那個版本。我對儒學沒甚修為,孰是孰非留待各位明示。
2008-03-27 17:52:36 補充:
我看維基百科,得知《禮記》飽歷風傷,原來面貌難以稽考。綜觀上述,「在親民」是四書輯定前的通行本,如從字的層面看,個人認為「親」較為正統。
如從詞的層面看,引文說「“亲/親”是“新”的本字」我有所保留,但說「可以互用」,的確「親新」有通假的可能,故有必要從儒學義理方面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