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阜」韻的一般都與山勢有關,因為「阝」在甲骨文裏既像階梯又像具中國特色的、險峻的山勢。(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阜作左边偏旁,楷书写成阝。本义:土山)
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98Zdic9C.htm
所以「險、陡、限、陷、隨、墜、降」等都與頃斜、崖壁相干。而「隕」不專指「隕石」,本解作落下。
涕既陨之。——《诗•小雅•小弁》
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韩非子•内储说上》
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99ZdicA8.htm
不過現代喜用雙音節詞,「隕」罕有單獨運用而多與石相配。
「磒」從石,大概造字者專指「隕石」,《說文》已見。漢字發展有一種叫「類化」的手段,例如「番茄」,「番」就指非本土產物,但人們總愛依類訛化,寫成「蕃茄」。我不知道「隕」化為「磒」,或是相反,但可以肯定兩者可屬一詞,誰正誰俗,惟有約定俗成。
「殞」誠如TI月翏GER之意見,「歺」《說文》「列骨之殘也」,又與甲骨文沒有衝突。
(象形。本作“歺”,音 。甲骨文字形,象有裂缝的残骨。隶变作“歹”。“歹”是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
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ADZdicB9.htm
凡從「歹」的都不會好到那裏,「殞」也離不開不祥的意義,本指「沒落」。古人觀天卜兆意,天降隕石,凶也。
《史記.天官書》
太史公推古天變,未有可考于今者。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閒,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天子微,諸侯力政,五伯代興,更為主命,自是之后,眾暴寡,大并小。
漢字的關係有些字屬「同源字」,是指音近(上古音)義近的,就很可能是來自同一用語。「隕」「磒」「殞」有同一聲符,均有「落」的意義,又多帶負面的,故它們有著共同的語源,只是用字地方不同。在《說文》出現以前,字形沒有得到良好的規範,正字風氣薄弱,常寫了個同音或音的字,尤其是「同源字」,古時「隕」「磒」「殞」常常通用。後世有些人摹古,偶承襲古時的通用情況。
要確定一個字的對與錯,大前題應是通行性。無論一個字有多「正」,如果不多人能辨識,也不過是矯枉過正,如「春」字,論一個健康的字形發展,「萅」才是「正」,但我們依然採用書法簡化後的「春」字作為正字。通行性的最好依據當然是當代的主流字典。現代漢語很具規範性,字典說法大同小異,如字典間沒有衝突的話,那就可取了。我只查了《中華高級大詞典》和一些網上字典,說法相同,均以「隕石」為正寫,「磒」同「隕」,即同詞異字(也可看成異體字),古通「殞」。
我所接受的教育,很多時都是非黑即白,但有些字詞存在古今正俗的灰色地帶,尤其於文藝而言,很難說絕對的錯與對。不過我建議儘量依從得到共識的方針,故寫「隕石」為宜。
參考資料:
www.zdic.net
《中華高級大詞典》中華書局出版
2008-04-01 11:25:35 補充:
抱歉,錯字更正,「磒」從石一段,應為「可以肯定兩者”同”屬一詞」
「同源字」一段,應為「同音或”近”音的字」
2008-04-02 01:41:31 補充:
首段「阜」韻應為「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