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原因

2008-03-25 12:05 am
有四個Reson..
- 極端民族主義
- 軍備竸賽
- 殖民地衝突
- 同盟制度

邊個係最重要+ Why?

回答 (2)

2008-03-26 2:49 am
✔ 最佳答案
極端民族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引導出新成立的各民族國家。這些國家因美國之對抗古老帝國而受激勵,也因為法國希望將德國與奧地利孤立為一連串託管的國家。民族國家紛紛成立的結果導致多民族的帝國(鄂圖曼帝國與奧匈帝國)解體。帝俄亦因之喪土失地。凡爾賽條約,基於伍德羅·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企圖承認民族主義的原則,使得大部份的歐洲分解為多個民族國家,婉言稱之為「維持和平的嘗試」。然而多民族與多人種的國家依舊存在,更新出現了兩個多族合組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佔人口43%的捷克控制一切)與南斯拉夫(由塞爾維亞人統治)。

爭奪殖民地
經濟及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于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産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俄羅斯的既得利益有所衝突,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同盟對立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意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于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在1887年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 2月12日和意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証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意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在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而僅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比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条约。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軍備競賽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无畏舰,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萬扩充至87万,法国則由50萬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準備由80萬增加到230万,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乃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之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張至80萬,意大利由20萬擴張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2008-03-25 4:03 pm
e4個都唔係第一次世界大戰o既起因.....
e4個都只係增加左佢地對對方的仇恨
引發大戰的只不過係兩顆子彈......
織係~塞拉耶佛事件

塞拉耶佛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發生,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cis Ferdinand)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的波士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背景介紹
奧地利受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該家族征服巴爾幹半島。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支持奧地利的入侵併與其親善。塞拉耶佛是1909吞併的波士尼亞首都,當時盛行民族獨立武裝。


事件
當天上午十點,費迪南夫婦馬車在前往市長大廳的途中遭到手榴彈襲擊,二人所幸避過一劫,但仍按原計劃前往,返程途中遭槍殺,係塞爾維亞人所為。奧地利以費迪南大公之死為藉口出兵塞爾維亞,德國表示支持。俄國支持塞爾維亞民族獨立,於是德、俄爆發戰爭,後來成立的同盟國站在德國一邊,致使一戰全面爆發。
參考: 維基+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56: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24000051KK020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