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羅馬

2008-03-24 9:56 am
中國與羅馬,同時稱雄於公元前後的世界,被歷史學家公認為世界上最強兩個帝國,其歷史發展進程有若干雷同相異之處,其中最沒有異議的的,它們同樣遭到文化水平比他們低下的異民族所侵略,羅馬帝國最終甚至滅亡,但為何中國同樣是有這樣的情況,一度被異族侵佔了半壁江山,甚至曾兩度使得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王朝滅亡,中國文化卻總是能在異族間重生,甚至和他們所融合,此又為羅馬歷史所無。

回答 (1)

2008-03-28 10:08 am
✔ 最佳答案
12月的聖誕節是基督教一個重要的節日。原來早在唐代時基督教已在中國傳播起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就是一個重要的明證。「大秦」二字為古代中國對東羅馬的稱呼,而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派,即聶斯脫利派。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景教士阿羅本等人經過波斯把這派宗教傳入中國,並在長安建立了一座大秦寺,傳揚教義。在敦煌藏經洞便發現了該教的部分經典。到了元朝,中國與羅馬天主教更曾有過正式的來往,當時文獻稱之謂「也里可溫」。為達到「因其俗而柔其人」的統治目的,蒙古統治者除在重要場合舉行薩滿教法事外,也親自參加一些景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的宗教儀式,而各大城市中也多建有佛寺、教堂和清真寺。

明朝時,已有大批傳播天主教的西方教士來到中國。由於文化觀念和政治上的種種原因,清康熙皇帝在1724年,下令禁止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在中國傳播。但其後中國被迫與外國勢力簽下不平等修約,部分條約內容卻衝擊了這禁教政策。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8月初,英軍兵臨南京城下。8月清政府代表耆英等,被迫與英國全權代表簽署《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宣告結束。1843年10月,清廷與英國簽署了《虎門條約》。1844年中國與美國簽署了《望廈條約》。同年中法締結《黃埔條約》。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條約」。1844年的中法《黃埔條約》規定,清政府有責任「保護」法國天主教的教堂和墳地,這是近代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放棄「禁教」政策的開始。



清朝的有識之士鑒於滿清政府的軟弱,以及在鴉片戰爭中認識西方之船堅砲利,改革之呼聲高唱入雲,遂有洋務運動之產生,欲「師夷長技以制夷」。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也宣告了歷時30載的「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慈禧以在昆明湖操練海軍為名,動用海軍軍費,修復被列強於戰爭中破壞的清漪園──即頤和園。我們每臨北京的頤和園,欣賞長廊、德和園大戲樓之時或許會聯想到慈禧,聯想到大清海軍,聯想到1894年北洋艦隊大敗於島國日本的甲午之役。

日本明治維新改革何以成功?有學者認為日本素來是一個擅於學習及模仿他國文化的民族。自隋唐開始日本便多次派遣隋使及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相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與深厚,反成了當時中國改革與學習西方科技和文化的絆腳石。國人自甲午戰爭後對滿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有更深刻的認識,非改革不足以圖強,且有島國日本改革成功的衝擊,遂有戊戌變法的產生。但改革不足百天就遭受以慈禧太后為首保守派大臣的反對。光緒帝更曾遭軟禁在頤和園的玉瀾堂。在中國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的同時,我們亦不要忘記中國曾遭受列強的侵略與屈辱、割地與賠款的歷史教訓。


收錄日期: 2021-04-20 23:23: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24000051KK003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