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的源頭在那裡.....

2008-03-24 7:15 am
文化大革命的源頭在那裡..試由大躍進開始..
講毛澤東與其他領導路線不同之處???

pls...help me..三百字以上

回答 (2)

2008-03-24 7:23 am
✔ 最佳答案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化大革命或文革)是一場開始於196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的重大政治運動,現在被廣泛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災難性階段,常常被稱為「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

毛澤東提出「四個存在」的理論,即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在此基礎上,毛澤東發展出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毛澤東去世和四人幫的被捕後被宣佈「勝利結束」(1978年憲法《序言》:「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結束,使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但是部分史學家認為1969年時文革就已真正的終結,真正動亂的時期只有不到3年;也有人認為文革在1974年周恩來、鄧小平重新執政後結束。不過,在中國官方和民間,一般都認定文革是從1966年5月的五一六通知始,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事件止,歷時十年零五個月。

文化大革命在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被正式否定,決議認為毛澤東負有責任。該決議的正式表述是:「『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所謂的)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1957年,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1958年,毛澤東提出要加快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在農村成立人民公社,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基層組織。中共建國後主張「進一步鞏固發展新民主主義秩序」(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劉少奇等黨內高層實權人物,採取了迴避跟毛澤東激進路線正面對抗的方式,而是借用「大躍進」等口號的提出,從「左」的方面推波助瀾地把毛的路線推向極端,比如劉少奇本人就曾公開要求用10年時間趕超英國等西方工業化國家(後來甚至被變本加厲地改成更不切實際的7年、3年)。全國掀起全民大煉鋼運動,農業產量也要翻一番。大躍進最後卻是徹底的失敗。工業陷入癱瘓,除了鋼鐵之外其他工業產量都大幅度下降,九千萬農民被召入煉鋼廠,導致農業發展滯後,再加上全國各地虛報產量(浮誇風盛行),而且煉出的都是廢鐵,令剛有起色的經濟陷入混亂。
2008-03-24 7:23 am
大躍進
1957年,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1958年,毛澤東提出要加快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在農村成立人民公社,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基層組織。中共建國後主張「進一步鞏固發展新民主主義秩序」(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劉少奇等黨內高層實權人物,採取了迴避跟毛澤東激進路線正面對抗的方式,而是借用「大躍進」等口號的提出,從「左」的方面推波助瀾地把毛的路線推向極端,比如劉少奇本人就曾公開要求用10年時間趕超英國等西方工業化國家(後來甚至被變本加厲地改成更不切實際的7年、3年)。全國掀起全民大煉鋼運動,農業產量也要翻一番。大躍進最後卻是徹底的失敗。工業陷入癱瘓,除了鋼鐵之外其他工業產量都大幅度下降,九千萬農民被召入煉鋼廠,導致農業發展滯後,再加上全國各地虛報產量(浮誇風盛行),而且煉出的都是廢鐵,令剛有起色的經濟陷入混亂。


四清運動和毛、劉歧見
1959年7月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在廬山召開。廬山會議原本是要整頓在1958年大躍進中出現的極「左」錯誤,但是在會議後期出現了分歧。7月14日,彭德懷元帥寫了一封信給毛澤東,批評大躍進是「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儘力避免針對毛,而把矛頭指向當時主持一線工作的劉少奇等實力人物,並要求後者承擔責任。彭德懷的批評意見與一年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意見十分相近,而當時中蘇關係已經破裂。公開信在擁戴毛劉主流地位的與會者中引起強烈反彈。毛澤東收到信後分發各小組討論,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多人都表示贊同。7月23日,一直沒有明確表示意見的毛澤東,經權衡黨內具有壓倒性趨勢的批評彭德懷的意見,認為公開信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向黨進攻。廬山會議至此峰迴路轉,開始批判所謂的「彭德懷反黨集團」和右傾。會議結束後,彭德懷被軟禁,宣佈彭黃張周為「反黨集團」,一批同情彭的意見的幹部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

1959年開始,中國進入了當時被官方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結束後被稱為「三年經濟困難」的時期,糧食產量嚴重下滑,全國大部分地區陷入饑荒之中。官方表示很多人「非正常死亡」,非官方的右翼分析意見認為有很多人死於饑荒。中國經濟遭遇嚴重困難。毛澤東在經濟領域退居決策二線,包括國家主席劉少奇與黨總書記鄧小平在內的一些決策者改變了大躍進中的一些政策,部分恢復大躍進以前的體制,解散公社,實行三自一包。

1962年1月,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劉少奇提出總結經驗教訓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講話,作了自我批評,承認中央犯了主觀主義和脫離群眾的錯誤。劉少奇沒有出面主動承擔「一線工作」領導責任,卻提出了「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說法。在此次會上,出現了政治上繼續支持毛澤東與要求進一步追究領導失誤責任的兩種不同聲音。劉的說法,被廣泛解釋為藉機向毛提出政治挑戰的信號。

1962年8月,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重申階級鬥爭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存在「修正主義」、「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重點討論開展社會主義教育的問題。 在這次會上,毛澤東指出:「現在有的人三斤豬肉,幾包紙煙,就被收買。只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義」。會後全國範圍內逐漸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內容包括在城市開展的三反五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和「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1]等等的增產節約運動和農村開展的「清帳目、清倉庫、清工分、清財物」,後來統稱為四清運動。

四清運動一開始主要依靠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鬥爭對象是城市和農村的腐敗分子,後來隨著一線工作的劉少奇向農村派工作隊,工作隊幹部代替基層組織,開始了由工作隊幹部領導大兵團運動,鬥爭對象轉向「地富反右壞」,鬥爭中逐漸出現亂搞鬥爭、打人、亂搜查、重點集訓、亂扣帽子、亂立罰規等現象。四清運動逐漸從教育性質轉向階級鬥爭。

1964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社教運動的工作會議,毛澤東批評有那麼多的地方將壞分子劃成20%(包括地主富農、新生反革命、和平演變的)。毛強調運動重點是「整當權派」。劉少奇則認為,運動重點是整下面,整社會上的「地富反壞右」,整社會上對體制不滿的敵對力量。會上毛澤東和劉少奇的矛盾公開化。

在周恩來的協調下,劉少奇作了檢討。1965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文件接受了毛澤東對政治形勢的基本估計,強調運動的根本性質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並特別提出:「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治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20: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23000051KK033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