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屋既資料

2008-03-24 3:43 am
我想要多啲香港住屋資料!!!
我要做專題研習,係關於香港不同時代的住屋。

回答 (1)

2008-04-01 11:15 pm
✔ 最佳答案
有關香港住屋的資料,你其實可以參考香港歷史博物館,一個名為「人、物、情 — 香港公共房屋發展五十年」展覽,大致可分為以下5個不同階段。
(一) 寮屋處處
香港的房屋發展一直受到地形限制,開埠初期,房屋發展只集中在狹窄的維多利亞港兩岸。隨著大量移民於1940-50 年代湧入,住屋的需求劇增,天台上的僭建房屋和山坡上的寮屋數量不斷增加。

1960 年代
1953 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焚燒歷6 小時,一夜之間,53,000 名居民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的供應。1954 年2 月,大火後短短兩個月內,工務局便在石硤尾災場附近建成第一座兩層高的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

(二) 徙置生活
1954 年政府決定斥資興建多層的徙置大廈,以安置受天災和清拆行動影響的寮屋居民;徙置事務處因而成立,專門負責管理徙置大廈。同年,八幢第一型徙置大廈在石硤尾災場落成。原本棲身於「包寧平房」的災民獲得新居,相繼搬入這些第一型徙置大廈。
石硤尾大火後,政府除興建成本低廉的徙置大廈,安置寮屋居民外,亦資助志願團體香港房屋協會發展出租屋邨,並於1954 年成立了半獨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負責興建廉租屋,提供較優質的居所。
1963 年
政府自1950 年代初推出徙置計劃,十年之後,已有50 萬人入住徙置大廈,但同時仍有60 多萬人居住在寮屋。政府意識到寮屋問題並未因為徙置計劃而得到解決,遂於1964 年推出《管制權宜住所,徒置及政府廉租屋宇政策之檢討》白皮書,加快徙置區及政府廉租屋的建屋速度,建造大型徙置區,並向更高空發展。

(三) 廣建千厦
1971 年麥理浩爵士接任港督,特別關注房屋問題。翌年,政府宣佈一項空前龐大的「十年建屋計劃」,致力建設公共房屋,其重點內容包括: 定下1973 年至1982 年十年間,為180 萬香港居民提供設備齊全,有合理居住環境的居所。
���� 1973 年重組原有的公營房屋組織,成立新的香港房屋委員會,並將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市政局至此不再負責興建和管理廉租屋邨。
���� 透過清拆重建舊式徙置大廈,清理屋邨範圍內的無牌小販攤檔及改善屋邨管理等措施,提高公共房屋的住屋質素,改善擠迫的居住環境。���� 政府須於市區以外覓地興建公共房屋,新市鎮的發展亦應運而生。
隨着香港經濟迅速發展,市民生活漸趨穩定,房委會於1978 年推出第一批居屋發售,以較私人樓宇低廉的價錢出售居屋單位,協助市民自置物業。近年私營房屋的價格下降,政府於2003年宣佈無限期停售及停建居屋,居屋亦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四) 管理改革
1988 年公共房屋的管理在「十年建屋計劃」推行後有著重大的
改變。1973 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之前,徙置區由於人口密集和缺乏適當的管理,因而令治安、小販、環境衛生等問題叢生。房委會成立後,開始以更有組織及更專業化的模式為居民服務。
1970 年代,公共屋邨居民亦有意識地組織起來,成立互助委員會,協助維持邨內治安,並負起聯絡居民、加強彼此溝通的任務。然而,互委會和房屋署在組織上並無直接關係,屋邨管理人員是否重視居民意見,亦視乎個別情況而定。
1990 年代,房委會開始推行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邨管諮委會)計劃,讓居民代表正式參與屋邨管理、維修及改善工程等事宜的討論。透過邨管諮委會,屋邨居民能切實參與改善自己居住環境的工作,屋邨的各項設施及管理服務質素,亦更切合居民的需求。

(五) 建築及設計的演進
近年,房委會在公屋的設計上採用「通用設計」。所謂「通用設計」,是指公屋的環境及設施能夠照顧居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要。在居住單位的設計上,門檻的高度,燈掣及電掣的設計和位置均會照顧各類人士的需要。
此外,公屋的設計亦加入環保概念。1990 年代興建的和諧式大廈大量採用預製組件,不但減省建築成本和時間,亦有效地節約資源及減少建築廢料,為日後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設計概念奠下基礎。鑑於建築設計對於建築物內部的氣流、單位通風及接收日照的程度等均有影響,房委會在發展新項目時會進行微氣候研究,探討不同的建築設計和布局,研究自然環境(例如風向和日照)的影響,致力改善居住單位及公共地方的通風、日照、太陽能滲透及能源運用,務求提升居住環境的質素,減少居民在能源方面的開支。

2008-04-01 15:17:21 補充:
由於你要做功課,希望以上資料對你有幫助,但請勿抄襲。


收錄日期: 2021-04-21 13:06: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323000051KK025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