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鄧亞萍的故事』
她曾經被省隊、國家隊拒絕,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卻步,相反,無數個日日夜夜似的流血流汗澆鑄出一個永不言敗,一切追求最高、最好、最快的巾幗英雄。
有哲人說: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確的規劃,你今天站在哪里並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邁向哪里卻很重要。這樣一句話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句發人深省的格言罷了,而在鄧亞萍,這樣一句話卻代表著捨棄和重新開始的痛苦抉擇以及需要為此含辛茹苦的付出。在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她竟不合邏輯地把自己從一個運動員變成為一名令全世界年青人羡慕的劍橋大學的博士。
鄧亞萍的人生設計是不是違背規律的一次夢想呢?恐怕在鄧亞萍正兒八經地在清華讀書的時候,95%的人都會表示懷疑。實際上,因為基礎太差而無法按正常要求畢業的運動員大有人在。即使拿到了畢業證,人們也會認為這只不過是學校的一次照顧。從來沒有運動員像鄧亞萍一樣,從運動場起步,直至走上劍橋的校園。
蓋爾.希伊在《開拓者們》中,通過一份內容十分廣泛的“人生歷程調查問卷”,訪問了6萬多個各行各業的人士,發現那些最成功和對自己生活最滿意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致力於實現一個其實際能力所難於達到的目標。
鄧亞萍選擇了大學校園,選擇了劍橋,這些都是對於運動員而言,極其難以達到的目標。在這樣一場較量中,鄧亞萍沒有優勢。她只有自己的雄心和決心,一種不達目標決不甘休的氣概。鄧亞萍的成功告訴世界:性格其實是人生設計中最根本的人生錨。
鄧亞萍生於1973年,在父親的影響下5歲開始學打乒乓球。因為個子太矮一度被拒於省隊、國家隊的門外。
面對省隊、國家隊的質疑和否定,鄧亞萍被迫比同齡人更早地站在了人生和職業抉擇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打下去,還是轉行做個小學生去呢?對鄧亞萍而言,身體上的障礙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如何逾越心理上的障礙。認清自我是人生發展的起點。面對外界的懷疑,她父親不得不認真地與鄧亞萍溝通:你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能夠把這個事情做好。
鄧亞萍心裏憋足了勁,她曾經說:“我覺得從運動成績上來講,我不比任何一個人差,為什麼其他的人能進省隊,我進不去。那個時候就覺得,我一定要證明自己,自己是這塊材料,而且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當時有非常堅定的一種信念。當然了,你一旦有這個信念,你一旦做了這個決定以後,再苦再累也是願意的,因為你自己選擇了這個路,沒有人逼你選這個路。”
她被河南省隊排除在外,只好進入鄭州市隊。可是,在10歲時,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鄧亞萍一舉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這樣,之前關閉的河南省隊的大門為之開啟;1988年在全國乒乓球錦標賽上,鄧亞萍又一舉奪得女子雙打冠軍和單打亞軍,被選入國家隊。
不服輸的性格挽救了鄧亞萍的運動生涯。著名的留學專家徐小平說,“一個人的能力不是別人評價出來的,而是自己顯示出來的;不是別人認可出來的,而是自己證明出來的。”很多時候職業的選擇,重要的不是周圍的人怎麼看你,而是你自己怎麼評價自己,這才是最關鍵的。
許多人在談到鄧亞萍的性格時總愛說到執著、投入和不怕挫折,似乎鄧亞萍的性格有著偏執狂的一面,然而,偏執狂帶來的總是某一方面的成功,真正的好性格是一種包容和平衡。
正是在包容和理性之中,鄧亞萍成功實現了職業人生的三次角色轉換。從一個普通女子運動員到一個戰績卓著的世界冠軍。
鄧亞萍5歲開始學乒乓球,最終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登上了世界乒壇冠軍的寶座。然而,由於競技體育的職業特性和生理週期,再加上多年來的超強練習,腰、脖子和腳上的傷病困擾需要她重新進行職業定位。
從一名世界冠軍到一個出色的體育研究專家。
在國外總有人問鄧亞萍:“你們中國女運動員的成績為什麼比男運動員好?”,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正是這樣一個有意無意的詢問才有了鄧亞萍後來的理論課題 研究——《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例子用的是中國女子乒乓球,她希望能夠有人真正關注中國婦女和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目前,鄧亞萍又在攻讀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研究課題是奧運會對中國的影響,就這樣她一步一步地塑造著自己國際體育專家的形象。”從一名體育研究專家再到一個優秀的社會體育活動家。
鄧亞萍連續兩次入選國際奧會擔任官員。在國內,她是全國人大代表,又是全國政協委員。2003年,鄧亞萍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工作,她所在的部門主要是負責國內外大公司接洽為北京奧運會爭取資金贊助。
鄧亞萍不但鑽研精深的體育課題,更是廣泛地參加社會活動,她曾經兩次參與了中國申奧活動。2001年2月她從英國返回祖國,擔起了申奧形象大使的重任,為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004年,長達4.5萬字的英文版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出版,前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在為鄧亞萍的英文版論文作序中寫道:“世界是你的,因為你擁有開啟它的鑰匙。”
參考: lady.rednet.cn/c/2008/03/08/1456542.htm